2025, 33(5):455-460.
摘要: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是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为心血管疾病(CV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目前,经典的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细胞间黏附分子等,在CVD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难以全面反映CVD的发生发展过程。随着液体活检技术和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新型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并重点探讨新型标志物在CVD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价值。
2022, 30(2):135-140.
摘要:目的 探讨相关microRNA(miRNA)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关性及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158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将其中MPAR≥65%的35例患者纳入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低反应组),并按年龄、性别配对将35例MPAR<65%的患者纳入氯吡格雷正常反应组(正常反应组)。采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并提取总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5p、miR-370-3p、miR-432-5p和miR-495-3p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差异miRNA对氯吡格雷低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正常反应组相比,低反应组患者的miR-34a-5p和miR-495-3p表达显著升高,且差异倍数大于2(P<0.05);而miR-370-3p和miR-432-5p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miR-34a-5p和miR-495-3p的表达与冠心病患者MPAR均呈显著正相关(r=0.709,P<0.01;r=0.597,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34a-5p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miR-495-3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miR-34a-5p与miR-495-3p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显著高于miR-34a-5p及miR-495-3p单一诊断(P<0.05)。结论 miR-34a-5p和miR-495-3p的高表达均与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相关,有望成为诊断冠心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2, 30(8):661-668.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08.003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鞘脂作为一类参与机体结构组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的生物活性脂质,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和病变血管中水平异常,某些神经鞘脂分子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文章综述神经鞘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调控机制,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寻找新的思路和分子靶点。
2021, 29(5):451-455.
摘要: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人们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有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高敏肌钙蛋白等。越来越多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目前研究发现的心脏生物标志物按其产生机制和生理效应分为心肌细胞损伤生物标志物、内皮细胞相关生物标志物、生物机械应变标志物、炎症因子相关标志物等几大类,文章对该领域近来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9, 27(2):180-184.
摘要: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死亡率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血管钙化发生率不断增加。因此需要找到预测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用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致死率,进行相应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现已有不少关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文章就这些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2011, 19(6):521-524.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sLR11)、髓系相关蛋白8/14复合物(MRP8/14)及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53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LR11、MRP8/14及ECP的水平。所有入组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计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 i积分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与血清sLR11、MRP8/14及EC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LR11、MRP8/14及EC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sLR11(30.50±10.48 ng/L比22.13±6.33 ng/L)、MRP8/14水平(40.30±12.59 ng/L比29.12±10.27 n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均P<0.05),ECP水平略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但差异无显著性(29.47±7.16μg/L比23.73±5.67μg/L,P>0.05)。冠状动脉3支病变组血清sLR11、ECP水平明显高于2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均P<0.05),而2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R11、EC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 i积分呈正相关,而MRP8/14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 i积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sLR11、EC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相关,ECP与斑块的生长稳定有关,MRP8/14水平的提高可能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冠心病患者sLR11、MRP8/14及ECP水平明显升高,对判断冠心病的类型及病情演变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冠心病患者新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