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1(4):350-355.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1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来源的细胞外微囊泡(PEV)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2年4月于开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SLE患者144例。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数据以及血栓性事件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PEV。比较合并和未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之间血浆PEV水平,并进一步将144例SLE患者分为高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和低水平PEV组(PEV<300.48个/μL),比较不同PEV水平组间血栓性事件发生情况和凝血指标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浆PEV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EV与血栓性事件的关联性。 [结果]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血浆PEV水平高于无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306.65(150.8,2.75)个/μL比227.04(178.3,1.36)个/μL,P<0.01]。与低水平PEV组比较,高水平PEV组血栓性事件发生率更高(38.29%比20.6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EV与SLE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799、0.6044,P=0.001、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周血PEV与SLE患者总血栓性事件、动脉血栓性事件显著相关(OR=1.78、2.23,P<0.001、0.019),但与静脉血栓性事件的相关性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合并血栓性事件的SLE患者血浆PEV水平增高,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事件相关,可能是SLE患者动脉血栓性事件的有效标志物。
2010, 18(4):328-330.
摘要:目的近年来很多研究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除传统因素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清自身抗体、炎症反应、氧化抗氧化失衡、药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检测及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07, 15(4):313-314.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初诊未用激素治疗、56例已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脂变化。结果已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正常对照者和未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未用激素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则无明显差异,但血脂异常患者占51.8%(44/85),其中25例狼疮肾炎患者22例血脂异常,且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脂异常主要与肾脏损害和大剂量激素使用有关,血脂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