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4):297-302.
摘要:目的]探究腺病毒介导Profurin(PF)表达对ApoE-/-小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8周,给予腺病毒(ADV)介导的PF干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分离主动脉根部,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用荧光供体法检测血浆磷脂转运蛋白(PLTP)活性,用酶学试剂盒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进行脂蛋白谱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DV-PF组小鼠血浆TC和TG水平、PLTP活性以及循环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ADV-PF组小鼠全长主动脉内表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无明显变化,但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和斑块内脂质面积均缩小(P<0.01),巨噬细胞含量显著降低(P<0.01),平滑肌细胞和胶原面积无明显差别;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显著降低(P<0.05)。 [结论]过表达PF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并降低循环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改善ApoE-/-小鼠斑块稳定性。
2018, 26(6):621-625.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心血管科顺序入选胸痛患者20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分为冠心病组(n=121)和非冠心病组(n=81), 计算Gensini评分,测定血清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并行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 冠心病组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和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90.3(67~118) mg/dL比77.4(54.6~103.3) mg/dL,P<0.05;29(8~48)比2(0~6),P<0.001]。70~79岁与69岁及以下、男性与女性、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和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冠心病组患者磷脂转运蛋白与Gensini评分相关(Beta=0.356,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磷脂转运蛋白曲线下面积为0.749(P<0.001)。结论 冠心病组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磷脂转运蛋白活性水平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2015, 23(12):1210-1214.
摘要:磷脂转运蛋白(PLTP) 活性与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明显相关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参与脂蛋白代谢有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PLTP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代谢和胆固醇逆向转运(RCT)中发挥的复杂生物学作用。PLTP可否通过影响HDL和RCT而发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通过近年的文献复习并结合我们的相关工作与读者一同寻找答案和线索。
2013, 21(09):769-774.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首要慢性炎症性疾病。而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磷脂转运蛋白可以通过影响脂蛋白代谢进而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从而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磷脂转运蛋白热点研究。 从动物实验到人群调查使得人们对磷脂转运蛋白在脂蛋白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
2011, 19(3):234-234.
摘要:<正>磷脂转运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的研究始于197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两位学者Wirtz和Zilversmit,他们发现这个蛋白可以介导磷脂在细胞器、细胞膜和血浆脂蛋白之间的交换。但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直至30年后的2001年作者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Jiang、Qin和Tall等学者发现该蛋白在三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鼠的表达缺陷
2009, 17(7):605-605.
摘要:血脂异常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磷脂转运蛋白(PLTP)在血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可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PLTP缺乏可抑制公认的三个As模型鼠的主动脉斑块形成,其作用机制与减少富有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颗粒的合成与分泌,并增强脂蛋白的抗氧化能力等有关。新近的实验发现PLTP缺陷鼠HDL的抗炎作用增强,但因为使用的小鼠模型天生缺乏参与人脂蛋白代谢的重要成分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