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铜过载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2(8):719-727.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铜稳态铜过载铜死亡
      摘要 (205)HTML (0)PDF 8.29 M (4935)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与血管壁内膜脂质沉积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铜被认为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细胞内铜离子积累过量能够诱导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方式被命名为“铜死亡”。正常情况下,机体的铜代谢可将铜水平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而当疾病发生时,铜稳态被破坏,细胞内铜过载产生细胞毒性,诱发氧化应激、炎症、细胞焦亡和铜死亡,促进了As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机体铜水平与As的关系,并从机体的铜调节入手探讨铜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铜过载促进As的病理机制,并对相关药物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As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铜死亡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2(10):890-898.

      关键词:铜死亡动脉粥样硬化铜代谢
      摘要 (371)HTML (0)PDF 8.51 M (438)收藏

      摘要:铜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线粒体呼吸、抗氧化反应、生物大分子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内,铜的含量受到严格调节,因为铜缺乏和铜过量都是有害的,并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铜死亡是一种新近报道的由过量铜引起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胞内铜的作用会刺激线粒体相关蛋白的硫辛酰化并导致其聚集,进而引发铁硫蛋白的降解和蛋白毒性反应,最终造成细胞死亡。随着铜诱导细胞死亡概念的出现,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铜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潜在作用。本文综述了铜代谢和铜死亡的调节机制,总结了铜过量与As之间联系的现有研究,并对铜死亡影响As发展的机制进行讨论,旨在从铜死亡的角度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 铜死亡与MIRI和心力衰竭的关系

      2024, 32(12):1082-1088.

      关键词:心脏保护铜死亡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
      摘要 (83)HTML (0)PDF 5.61 M (1990)收藏

      摘要:心肌梗死后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对于挽救梗死心肌至关重要。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恢复心肌氧合和冠状动脉血流,然而再灌注也有可能因分子氧的重新引入而引发更大的心脏损伤,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保护心脏免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影响,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HF)患者的临床预后。深入了解MIRI的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可以为减轻心肌损伤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关键证据。目前发现铜作为人体内一种微量元素,对MIR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铜可以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即控制细胞的自我毁灭过程,从而降低心肌损伤的程度。然而,铜离子异常代谢及铜死亡与MIRI及HF之间的潜在关系仍未得到探索,在本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MIRI的潜在治疗策略,了解铜在人体的代谢途径,为心血管疾病(CVD)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与铜死亡相关的早、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基因及潜在标志物

      2023, 31(11):938-944.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铜死亡差异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生物信息学
      摘要 (615)HTML (0)PDF 15.45 M (759)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出与铜死亡相关的早、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基因,探讨其作用机制,并预测其潜在标志物。 [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符合早、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信息(GSE28829和GSE43292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等,从文献中获得1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并对铜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差异分析、富集分析、共识聚类算法、主成分分析、免疫细胞浸润和筛选核心基因以找到其作用机制及潜在标志物。 [结果]最终筛选出10个铜死亡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铜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相关性分析显示GLS与DBT呈强正相关(r=0.78,P<0.001),NLRP3与DBT、GLS呈强负相关(r=-0.62,P<0.001);铜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与铜离子输运、铜离子稳态等过程有关,且KEGG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铂耐药性、矿物质吸收、癌症中的中心碳代谢通路上。通过MCODE插件筛选出核心基因SLC31A1、MTF1、ATP7B和ATP7A 4种;免疫细胞浸润以M2巨噬细胞、M0巨噬细胞、静息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为主(P<0.05);免疫细胞与铜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GLS与激活NK细胞呈强正相关(r=0.52,P<0.001),FDX1、SLC31A1与CD8+T细胞呈强负相关(r=-0.51,P<0.001);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FDX1与M0巨噬细胞呈强正相关(r=0.58,P<0.001),FDX1与CD8+T细胞呈强负相关(r=-0.55,P<0.001);主成分分析显示,根据铜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可以明确区分出C1和C2两种亚型。 [结论]铜死亡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之间的免疫相关变化很可能是诊治早、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核心基因SLC31A1、MTF1、ATP7B和ATP7A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潜在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