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冠心病患者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

      2023, 31(4):297-303.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3.04.003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
      摘要 (1290)HTML (0)PDF 4.66 M (1741)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联合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99例,年龄(60.4±10.4)岁;AMI患者96例,年龄(61.9±14.6)岁;收集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年龄(58.2±9.5)岁。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炎症标志物,Logistic回归分析炎症标志物与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疾病预测价值。 [结果]AMI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血清SOD水平明显低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充分调整了协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D与AMI发病呈负相关(OR=0.952,95%CI为0.932~0.973,P<0.001),WBC、NEUT和Hcy与AMI发病呈正相关(OR=1.901,95%CI为1.510~2.393,P<0.001;OR=2.059,95%CI为1.580~2.684,P<0.001;OR=1.041,95%CI为1.010~1.073,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通过这四种常规炎症标志物建立的联合因子预测AMI的AUC为0.836(95%CI为0.780~0.891,P<0.001),在TC和LDLC均正常的患者中联合因子预测AMI的AUC为0.852(95%CI为0.789~0.914,P<0.001)。 [结论]WBC、NEUT和血清Hcy水平升高以及血清SOD水平下降是冠心病患者AMI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四种炎症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能提高冠心病患者发生AMI的预测效能。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与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相关性

      2023, 31(12):1051-1057.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分层斑块
      摘要 (220)HTML (0)PDF 7.45 M (641)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造影后即刻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并确诊为ACS的患者2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图像结果分为分层斑块组111例和非分层斑块组111例。比较分层斑块组和非分层斑块组血清NPA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非分层斑块组比较,分层斑块组的饮酒史、管腔狭窄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NPAR水平高于非分层斑块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分层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特性比较,分层斑块组脂质弧更大、纤维帽厚度更薄、巨噬细胞浸润率更高、易损斑块、斑块破裂、胆固醇结晶、滋养血管、血栓、钙化小结、钙化斑块检出率更高,纤维斑块检出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PAR与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表现为正相关(r=0.436、r=0.62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NPAR是ACS患者罪犯血管发生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6,95%CI:3.242~31.999,P<0.001)。 [结论]分层斑块与斑块不稳定特性相关,血清NPAR水平在ACS罪犯血管分层斑块患者中升高,是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关系

      2022, 30(12):1058-1064.DOI: 10.20039/j.cnki.10073949.2022.12.008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血栓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摘要 (408)HTML (0)PDF 5.33 M (707)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8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NVAF患者207例,根据外周血NLR水平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LR与临床指标及左心房血栓发生的相关性,分析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低NLR组相比,高NLR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二聚体(D-D)、血清尿酸(SUA)、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m)的比值(E/Em)均显著升高,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显著降低(P<0.05)。NLR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D-D、SUA、BNP、CRP、LAD、E/Em均呈显著正相关,与LAEF呈显著负相关(P<0.000 1)。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SUA、BNP、CRP、LAD、E/Em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LAEF与左心房血栓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D-D以及LAD是左心房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NLR取最佳截断值1.85,预测NVAF左心房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95%CI:0.746~0.865),灵敏度为74.82%(95%CI:0.668~0.818),特异度为67.65%(95%CI:0.552~0.785)。 [结论]NLR水平升高使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作为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左心房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13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临床特点观察

      2021, 29(8):713-717.

      关键词: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临床病理特征
      摘要 (345)HTML (0)PDF 2.96 M (72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21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确诊的13例EGP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受累器官情况、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13例EGPA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27~60岁,中位年龄37岁。受累器官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耳鼻喉眼等。10例白细胞升高,11例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10例IgE升高。6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10例行病理检查,显示Eos浸润明显。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13例,4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 EGPA主要临床特点为外周血Eos增多及病理组织Eos浸润,病变累及多个系统,以呼吸系统最常见。病理活检可协助诊断。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EGPA有效。

    •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2017, 25(6):635-639.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
      摘要 (1421)HTML (0)PDF 3.51 M (2575)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壁长期渐进性的炎性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近年来中性粒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向胞外释放网状结构,即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自身免疫疾病、急性肺损伤、深静脉血栓等疾病中具有致病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相关,其标志物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预测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及疾病预后。本文将就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网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早期糖尿病肾病血清 NGAL与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

      2017, 25(11):1149-1151.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致动脉硬化指数
      摘要 (1044)HTML (0)PDF 2.19 M (792)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的变化,探讨NGAL与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关系。 方法 选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300 mg/g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糖尿病组,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早期DN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NGA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并计算致动脉硬化指数;分析3组NGAL、hs-CRP、AIP的变化。按照AIP三分位数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低、中、高水平3组,分析其NGAL和hs-CRP的变化。对所有变量进行简单线性相关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早期DN组NGAL、hs-CRP、AIP水平明显升高(P<0.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早期DN组NGAL、hs-CRP、AIP水平明显升高(P<0.001)。血清NGAL水平随AIP上升而明显上升(P<0.001)。AIP与hs-CRP、NGAL呈正相关(r=0.296,0.313,P<0.05);NGAL、hs-CRP为AIP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血清NGAL是监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指标。NGAL是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2014, 22(9):945-948.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对比剂急性肾损伤;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摘要 (1160)HTML (0)PDF 1.19 M (1380)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入选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拟行PCI术的患者106例,随机分成2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及40 mg阿托伐他汀组;入院24 h内完成常规化验检查、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肾脏血管超声检查,术后48 h复查肾功能。所有患者手术前当日清晨、术后2 h及术后48 h均留取约5 mL中段尿,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统一测定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结果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血清肌酐(77.44±23.14 mmol/L比94.24±36.14 mmol/L,P=0.014)降低,尿酸(313.05±110.84 μmol/L比354.00±100.66 μmol/L,P=0.060)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92.24±24.74比75.31±31.34,P=0.009)增高; PCI术后,40 mg阿托伐他汀组与2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 h NGAL(33.13±20.44 μg/L比50.67±46.95 μg/L,P=0.013)、48 h NGAL(27.56±18.64 μg/L比58.38±56.81 μg/L,P=0.001)减低;应用对比剂后,2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11例,发生率为20.75%,而40 mg阿托伐他汀组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5例,发生率为9.43%,两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对比剂前3天,每天服用40 mg阿托伐他汀较每天服用20 mg阿托伐他汀更能减少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IMT及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2012, 20(4):356-360.

      关键词:脑梗死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
      摘要 (1157)HTML (0)PDF 1.13 M (1271)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患者清晨空腹血清中ACA,间接免疫荧光法定性检测ANCA。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ACA阳性组、ANCA阳性组和阴性对照组(ACA和ANCA均为阴性),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的IMT、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ACA阳性组和ANCA阳性组左、右两侧IMT值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率(88.68%和85.71%比54.71%)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ACA、ANCA与IMT、颈动脉狭窄有关。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