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3(3):251-256.
摘要: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类型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肾功能异常以及药物难以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该文报道了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难治性高血压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在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盐酸特拉唑嗪、厄贝沙坦、卡维地洛、琥珀酸美托洛尔和盐酸地尔硫卓等药物的情况下,仍不能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内,需硝酸甘油持续泵入降压。进一步查肾动脉血管成像提示左肾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在接受肾动脉狭窄处支架植入术后,仅口服盐酸特拉唑嗪、苯磺酸氨氯地平及盐酸地尔硫卓,血压即可控制达标。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该文就肾动脉狭窄这一常见病因作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以加深对继发性高血压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漏诊或误诊的发生。
2016, 24(11):1158-1162.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进展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复杂多样,通过分析其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干预、辅助诊疗并改善预后。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决策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ARAS的危险因素,并概述AHP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基于AHP构建ARAS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过程,探讨AHP在临床领域的应用意义。
2011, 19(2):128-130.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对肾动脉狭窄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的23例肾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血压和肾功能的变化并分析疗效。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肾动脉支架,术后残留狭窄均小于30%,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均随访12个月,高血压治愈3例,改善17例,总改善率为86.9%;肾功能改善6例,稳定13例,总获益率为82.6%。收缩压由180.3±35.6 mmHg降为131.2±25.4 mmHg,舒张压由106.2±21.5 mmHg降为80.6±14.2 mmHg,血肌酐由286.4±113.7 μmol/L降为166.5±84.8 μmol/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动脉成形术和肾动脉支架植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有助于控制血压和稳定肾功能,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2011, 19(5):427-430.
摘要:目的对疑似冠心病或急性、慢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肾动脉造影,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7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79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30%)发生率为28.7%;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5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0%)的发生率为34.3%;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104例患者中,20例有肾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肾动脉狭窄的机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脉压、血肌酐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预测因素。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2011, 19(12):1008-1010.
摘要:目的探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程度<70%的患者肾功能损害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且肾动脉狭窄<70%的37例ARAS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60 mL/min≤CCr<90 mL/min组(18例)和30 mL/min≤CCr<60 mL/min组(19例)。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心房及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比值(E/A)等各项参数。结果与60mL/min≤CCr<90 mL/min组比较,30 mL/min≤CCr<60 mL/min组患者的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弱(P<0.05);CCr与LVEF(r=0.324,P<0.05)﹑E/A(r=0.587,P<0.01)呈正相关。结论ARAS<70%的患者已有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其损害程度与狭窄程度无关,与心功能衰竭程度加重相伴随,预示预后不良。
2008, 16(1):57-60.
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中顺路肾动脉造影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分析410例因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常规术中顺路行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以显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为自变量,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410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88例(21.4%),其中轻度狭窄30例(7.3%),中度狭窄40例(9.7%),重度狭窄18例(4.3%)。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的285例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为26.3%(75/285),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阴性患者[10.4%(13/125),P<0.05]。狭窄超过30%的肾动脉血管共130支,其中61.5%位于开口部位,36.9%位于主干,仅3.8%位于分支血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高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异常、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6.3%,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行顺路肾动脉造影安全可行。但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冠心病并不完全平行,女性、高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异常、左主干病变及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2006, 14(6):532-534.
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血脂及肾功能的变化,分析各项指标与肾动脉狭窄及其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70例,测定其血脂及肾功能,并选择62例肾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结果肾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两组间血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不同狭窄组之间血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2005, 13(5):639-640.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评价肾动脉介入治疗对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的影响。方法统计并分析65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共75支肾动脉支架术术前及术后的有关血压及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75例肾动脉狭窄支架术成功率达100%。手术24 h后血压较术前显著下降,并在术后3月内保持稳定。术后(出院前)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肾素水平明显下降。肾脏形态变化不大。术后24 hβ2微球蛋白较术前轻度升高,尿常规检查阳性者亦较术前增多。结论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对血压的控制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术后短期内介入治疗可能仍有副作用。
2004, 12(1):87-89.
摘要:评价血管内超声显像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15例显著肾动脉狭窄(内径减少>5 0 % )患者在肾动脉介入术前、术后接受肾动脉内血管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共植入15枚支架) ,所选支架直径均根据术前血管内超声图像定量计算所得肾动脉参考直径选择。结果发现,15例患者中13例肾动脉病变由硬性斑块构成,其中2例伴严重钙化,剩余2例为软斑块。血管重构方式12例表现为负性重构,3例为正性重构。病变血管外弹力膜横截面积为119.7±2 3.1mm2 ,管腔横截面积为34.5±9.3mm2 ,斑块面积为85 .2±2 6 .0mm2 。肾动脉支架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 0 %。结果提示,肾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判定肾动脉斑块性质、明确狭窄程度、测量管腔直径及指导支架植入有重要临床价值。
2004, 12(1):93-95.
摘要: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共4 91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并对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评价,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为2 0 % ,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2 .6 % )。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P<0 .0 0 1、P =0 .0 0 3) ,是其早期发现的指标。对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