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线粒体源性硫化氢及其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021, 29(4):277-285.

      摘要 (776) HTML (0) PDF 6.10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外的第三个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被证实具有舒张血管、保护神经系统、调节昼夜节律以及抗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效应。近来研究发现,细胞质中除了由胱硫醚-β-合酶(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CGL或CSE)介导的H2S合成方式之外,还存在独立的线粒体途径的H2S合成方式。已有报道证实线粒体靶向的H2S供体AP39和AP123较经典的无机盐供体NaHS显示出更强的细胞保护作用和更少的细胞毒性,揭示了线粒体源性H2S作用的特殊性。本文重点介绍线粒体中H2S的生成与代谢、H2S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及新型线粒体靶向H2S供体的研究进展,以期对H2S的功能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基于胆固醇逆转运探讨泽泻白术配伍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021, 29(4):286-294.

      摘要 (726) HTML (0) PDF 10.48 M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泽泻白术配伍改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及其与胆固醇逆转运的相关性。方法高脂饮食喂养ApoE-/-小鼠构建As动物模型,随后以泽泻白术配伍干预。超声测量颈总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直径,HE染色检测动脉形态学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内脂质沉积情况,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内的胆固醇逆转运蛋白如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肝X受体α(LXRα)、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的表达。结果 泽泻白术配伍显著改善模型鼠的颈总主动脉管壁厚度和管腔直径,抑制模型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MMP-2和MMP-9的表达,降低TC、TG和LDL水平,增加HDL表达,促进肝脏内的胆固醇逆转运相关蛋白SIRT1、LXRα、ABCA1和SR-BⅠ表达,减轻脂质在肝脏的沉积。结论 泽泻白术配伍可能通过SIRT1-LXRα-ABCA1/SR-BⅠ通路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减轻肝脏内脂质沉积,改善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壁增厚和血管狭窄,从而发挥抗As作用。

    • lncRNA PVT1通过靶向miR-761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2021, 29(4):295-300.

      摘要 (436) HTML (0) PDF 13.71 M (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lncRNA PVT1对缺氧复氧(H/R)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对miR-761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H/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分别将si-NC、si-PVT1、miR-mimics-NC、miR-761 mimics、si-PVT1与miR-inhibitor-NC、si-PVT1与miR-761 inhibitor转染至H/R诱导的心肌细胞;采用qRT-PCR法检测PVT1、miR-761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PVT1与miR-761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R组PVT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76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R+si-NC组比较,H/R+si-PVT1组凋亡率及Bax蛋白水平降低(P<0.05),Bcl-2蛋白水平及SOD、CAT的活性升高(P<0.05),MDA的含量降低(P<0.05)。与H/R+miR-mimics-NC组比较,H/R+miR-761 mimics组凋亡率及Bax蛋白水平降低(P<0.05),Bcl-2蛋白水平及SOD、CAT的活性升高(P<0.05),MDA的含量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PVT1可靶向结合miR-761;干扰miR-761可明显逆转沉默PVT1对H/R诱导的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作用。结论 沉默PVT1可通过上调miR-761而抑制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从而减轻H/R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

    • 基于FAK-F-actin通路探讨岩藻糖基转移酶8对泡沫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

      2021, 29(4):301-306.

      摘要 (321) HTML (0) PDF 9.03 M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岩藻糖基转移酶8(Fut8)表达下调对泡沫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建立泡沫细胞模型,检测Fut8表达的改变,并明确其与泡沫细胞运动能力之间的直接联系。检测Fut8过表达对细胞内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形成的影响及其上游分子局部黏着斑激酶(FAK)的活化情况。结果 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Fut8的表达明显下调,而过表达Fut8能修复泡沫细胞受损的运动能力。F-actin的表达随着泡沫细胞运动能力下降而明显下调,且受到Fut8的调节。FAK的磷酸化在Fut8表达下调时受到明显抑制,过表达Fut8能导致FAK的磷酸化明显增强。结论 Fut8-FAK-F-actin通路受到抑制可能是泡沫细胞运动能力减弱的原因之一。

    • 胱胺抑制5-羟色胺诱导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机制

      2021, 29(4):307-311.

      摘要 (445) HTML (0) PDF 4.46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胱胺对5-羟色胺(5-HT)诱导的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以及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PASMC,用1 μmol/L 5-HT进行刺激,以胱胺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检测RhoA信号通路各蛋白分子。结果 5-HT诱导人PASMC增殖,使RhoA 5-HT化、RhoA膜转位、Rho蛋白激酶2(ROCK2)表达以及肌球蛋白磷酸酶目标亚基1(MYPT1)、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明显增加。胱胺抑制5-HT诱导的PASMC增殖、RhoA 5-HT化及MYPT1、Akt、ERK磷酸化,但对RhoA膜转位、ROCK2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 胱胺通过抑制RhoA 5-HT化从而抑制5-HT诱导的人PASMC增殖。

    • >临床研究
    •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

      2021, 29(4):312-316.

      摘要 (393) HTML (0) PDF 3.24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3例CSHF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将其分为三组:NYHAⅡ级组(33例)、NYHAⅢ级(28例)、NYHAⅣ级组(42例)。另外选取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EElite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129表达,并分析miR-129与LVESD、LVEDD、LVEF、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在对照组、NYHA Ⅱ级组、NYHA Ⅲ级组、NYHA Ⅳ级组中,LVESD、LVEDD均依次升高(P<0.05),LVEF和血清miR-129表达均依次降低(P<0.05);血清miR-129表达水平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心瓣膜病CSH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HF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129在CSHF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可为CSHF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清microRNA-224水平变化及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2021, 29(4):317-321.

      摘要 (360) HTML (0) PDF 3.71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清microRNA-224(miR-22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n=42)和非狭窄组(n=17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CS患者血清miR-224水平,并分析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212例ACS患者接受PCI治疗1年内有42例(19.81%)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比例和支架长度均高于非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miR-224水平随时间进展呈升高趋势,狭窄组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低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评价AC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AUC为0.860,高于术后1天miR-224和术后3天miR-224(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LC、糖尿病、支架长度和PCI术后7天miR-224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224水平与ACS患者PCI术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关系密切。ACS患者PCI术后7天血清miR-224水平低提示支架内再狭窄风险较高。

    • 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的形态学特点

      2021, 29(4):322-326.

      摘要 (976) HTML (0) PDF 4.00 M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罪犯病变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类型,将患者分为STEMI组(45例)和NSTEACS组(48例)。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观察罪犯病变的破裂斑块、斑块脂质成分、纤维帽厚度、血栓类型及管腔面积。结果 STEMI组破裂斑块(68.9%比39.6%,P=0.005)、富含脂质斑块(88.9%比68.8%,P=0.018)、薄纤维帽粥样斑块(71.1%比37.5%,P=0.001)以及红色血栓(73.3%比29.2%,P=0.006)的比例显著高于NSTEACS组。STEMI组斑块破口的最大横截面积显著高于NSTEACS组[(2.45±0.65)mm2比(1.62±1.01)mm2,P=0.002]。结论 OCT显示STEMI和NSTEACS罪犯病变形态各不同,提示冠状动脉内破裂斑块形态和血栓类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相关。

    • 血清钾离子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关系

      2021, 29(4):327-331.

      摘要 (375) HTML (0) PDF 3.13 M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血清钾离子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资料,建立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不同血清钾离子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 9 459例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率为3.1%。血清钾离子在4.0~4.49 mmol/L之间院内死亡率最低,为2.3%,<3.5 mmol/L院内死亡率是4.2%,5.0~5.49 mmol/L之间院内死亡率是7.7%,≥5.5 mmol/L院内死亡率是15.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血清钾<3.5 mmol/L及≥5.0 mmol/L院内死亡风险增加,在调整肾小球滤过率,排除肾功能的影响后,仍有同样的结论,且血清钾离子水平越低(<3.5 mmol/L)或越高(≥5.0 mmol/L),院内死亡风险越大。结论 血清钾离子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明显相关,血清钾离子水平越低(<3.5 mmol/L)或越高(≥5.0 mmol/L),院内死亡风险越大,血清钾离子水平维持在3.5~4.49 mmol/L之间可能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更好。

    • 基于机器学习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风险预测研究

      2021, 29(4):332-338.

      摘要 (1046) HTML (0) PDF 4.39 M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一般变量,使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型,用于预测手术治疗后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MAE)的发生风险。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1 641例,收集患者个体特征变量、临床体征以及入院首次临床血清标志物等。结局定义为院内MAE,包含院内死亡、夹层后新发急性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神经系统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以及无计划的二次开胸。使用机器学习筛选变量后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预测院内MAE的能力;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DI)对新模型与临床常用模型进行比较,评价新模型在预测TAAD术后预后方面的改善效果;最后建立列线图预测TAAD术后患者院内MAE发生风险。结果 使用机器学习筛选变量,确定了由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尿素、白细胞计数、年龄、异常心电图和手术时间组成的TAAD术后院内MAE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院内MA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718~0.734,P<0.001)。与临床常用模型比较,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其NRI为0.654(95%CI 0.540~0.750,P<0.001),IDI为0.136(95%CI 0.117~0.155,P<0.001),提高了对TAAD术后院内MAE的预测能力。将模型通过列线图形式呈现,列线图模型评分能够评估TAAD术后发生院内MAE的风险。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使用患者临床变量构建模型,该模型综合评估患者个体特征变量、炎症水平、脏器受损状况以及手术情况,对TAAD患者术后院内MAE具有预测价值。

    • >个案报道
    • de Winter综合征1例

      2021, 29(4):339-341.

      摘要 (366) HTML (0) PDF 2.61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文献综述
    • 内质网应激与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疾病

      2021, 29(4):342-348.

      摘要 (365) HTML (0) PDF 5.98 M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生成是由已存在的血管在多种促血管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新血管的过程,病理性血管生成除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控外,还与许多炎症因子、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相关。病理性血管生成在肿瘤中不仅可为肿瘤细胞提供血供和养分,还可促进肿瘤细胞向远端组织和器官转移。内质网应激是真核细胞对细胞内环境改变所做出的应激反应,轻微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可引导蛋白质的正确折叠,恢复细胞内环境的稳态,然而持续性或剧烈的应激反应则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发生。内质网应激引起的血管生成主要通过激活内质网上的三个效应器:X-box结合蛋白1S、激活转录因子4和剪切后的ATF-6,这三种效应器可作用于下游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IL-8、IL-6等),从而促进血管生成。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本文从内质网应激与病理性血管生成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 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中的作用机制进展

      2021, 29(4):349-352.

      摘要 (346) HTML (0) PDF 2.16 M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复流现象常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出现,是急性心肌缺血不良预后的风险因子。周细胞和内皮细胞互相调节、联系紧密,两种细胞在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其机制较为复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中的相关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肝脏移植治疗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研究进展

      2021, 29(4):353-358.

      摘要 (433) HTML (0) PDF 3.02 M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未经治疗的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患者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于30岁前死亡。HoFH的降胆固醇治疗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降脂药物治疗、血脂净化和肝脏移植等。降脂药物对HoFH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血脂净化费用昂贵、有创、需要每1~2周一次的维持,患者依从性差,难以长期应用。90%以上的FH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所致,LDLR主要位于肝脏细胞,肝脏是代谢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场所。因此,肝脏移植能够实现对功能异常LDLR的替代,是一种纠正胆固醇代谢异常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就肝脏移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目前存在的挑战,应用肝脏移植治疗HoFH的前景进行综述。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21, 29(4):359-362, 368.

      摘要 (618) HTML (0) PDF 2.59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炎症因子及各类细胞通过斑块内新生血管进入斑块,导致斑块稳定性破坏,但影响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相关因子和主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识别斑块内新生血管、探索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及机制是研究斑块内新生血管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关键。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可能成为防治颈动脉斑块破裂、降低脑栓塞事件发生的新策略。本综述旨在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子、机制以及检测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提供支持。

    • 补体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1, 29(4):363-368.

      摘要 (636) HTML (0) PDF 4.13 M (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由修饰的脂质颗粒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补体系统作为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是As发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部分补体成分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新的进展,例如,补体蛋白C1q在As中具有双重作用,即致As作用和抗As作用;补体成分C3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或形成非蛋白水解中间体,参与As及晚期血栓形成;补体成分C3a与C3a受体、C5a与C5a受体1或C5a受体2结合后,通过不同途径促进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亚家族成员3炎症小体活化、白细胞介素1β分泌,促进As发生;C5b-9补体复合物通过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发挥致As作用,且补体应答基因32是其关键效应因子。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