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几个热点领域的新进展

      2019, 27(8):645-654.

      摘要 (947) HTML (0) PDF 5.00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好发于大、中等动脉的由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的血管壁慢性病变。其病理特征包括脂质蓄积、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并增殖、炎性细胞浸润、胶原沉积、斑块形成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LRP3炎症小体、细胞焦亡、外泌体、肠道菌群、外周血管脂肪组织、非编码RNA等与As的发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对上述因素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As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途径和生物标记物。文章对近两年来中国学者围绕上述方面进行的As基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实验研究
    • 芎芍胶囊药物组分协同降低RAW264.7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含量及抗炎作用

      2019, 27(8):655-660.

      摘要 (961) HTML (0) PDF 4.11 M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体外细胞实验的角度,观察芎芍胶囊药物组分对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 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RAW264.7细胞泡沫化;以CCK-8试剂检测泡沫细胞增殖活性;以胆固醇检测试剂盒检测泡沫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含量,油红O染色结果观察细胞内脂质分布,以ELISA试剂盒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CCK-8检测结果提示川芎嗪、芍药苷在80 mg/L浓度以下对泡沫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40 mg/L川芎嗪加载80 mg/L芍药苷可以明显降低泡沫细胞内TC、FC含量,减少泡沫细胞内脂质沉积,抑制泡沫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结论 芎芍胶囊有效成分(川芎嗪、芍药苷)能够协同降低RAW264.7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减少泡沫化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具备一定的抗炎作用。

    • 颈动脉斑块与斑块旁组织基因差异表达和信号通路分析

      2019, 27(8):661-666.

      摘要 (836) HTML (0) PDF 15.32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差异性基因表达、信号传导通路及蛋白质网络分析。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GSE43292基因芯片数据,数据预处理后,使用在线R软件分析颈动脉斑块和斑块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运用生物医学信息学GSEA方法进行富集GO分析和Pathway分析,并对差异性基因行蛋白质网络分析。结果 芯片数据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和斑块旁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的有87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的有60个基因(P均<0.01),并绘制成热图。GSEA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多与抗原结合、丝氨酸水解酶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相关。GSEA的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上调基因与造血干细胞系、溶酶体、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富集。STRING分析筛选出IL-8、CXCL-10、SELE、MMP-9、IL-18共5个核心基因。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差异性基因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及蛋白质的核心基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人参皂苷Rb1通过AKT/GSK-3β/NFAT途径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PC12毒性

      2019, 27(8):667-673.

      摘要 (1010) HTML (0) PDF 5.83 M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人参皂苷Rb1抑制硫化砷诱导的神经细胞——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加入0、2.5、5、10、15、20、50 μmol/L硫化砷后观察细胞的损伤情况,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培养基内加入5、10、20 μmol/L人参皂苷Rb1,采用磺酰罗丹明B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ATP试剂盒荧光素酶法测定其对细胞内ATP含量的影响;2′,7′-二氯四氟乙烷双乙酸盐探针染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细胞色素C(Cyt 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硫化砷对PC12细胞有损伤,且随着浓度升高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损伤越严重;硫化砷可抑制PC12细胞的增殖。人参皂苷Rb1对硫化砷损伤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可有效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硫化砷可降低PC12细胞内的ATP含量,增加ROS的含量;人参皂苷Rb1可增加ATP的含量,降低ROS的含量,加强细胞代谢。硫化砷刺激PC12细胞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提高,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提高(P<0.01);人参皂苷Rb1干预后,细胞内p-AKT、p-GSK-3β、NFAT-c3、Bcl-2、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spase-3与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线粒体内Cyt C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人参皂苷Rb1可抑制硫化砷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其可能是通过调节AKT/GSK-3β/NF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 从RORα调控的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换的角度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019, 27(8):674-679.

      摘要 (625) HTML (0) PDF 4.54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ORα)调控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换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定向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向M1/M2型转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RORα及M1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②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各个时间点(6 h、24 h、3天和7天)脑组织中iNOS、Arg-1、RORα的表达。③小鼠侧脑室注射RORα-siRNA,72 h后构建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天,神经行为学评分(Longa评分)对脑功能进行评估,取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iNOS、Arg-1、RORα的表达。④侧脑室注射RORα过表达慢病毒,于7天后构建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天,神经行为学评分(Longa评分)评估小鼠脑功能。结果 脂多糖/γ干扰素(LPS/IFN-γ)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IL-4/IL-13)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与对照组比较,RORα在M2型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在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NOS在6 h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逐渐下降,Arg-1在3天、7天逐渐升高,RORα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天达到最高,7天时明显降低,说明脑缺血损伤后早期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缺血损伤晚期以M2型小胶质细胞为主,RORα在脑缺血损伤中期即M1/M2型小胶质细胞共存期呈现高表达。下调RORα表达后,MCAO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脑功能损伤较为严重。下调RORα后,Arg-1、ROR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而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上调RORα表达后MCAO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脑功能损伤得到改善;过表达RORα后,Arg-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iNOS的表达明显较少。结论 RORα可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由M2型向M1转化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机制。

    • >临床研究
    •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外周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 27(8):680-683.

      摘要 (660) HTML (0) PDF 3.14 M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单核细胞(MONO)与高密度脂蛋白(HDL)比值(MHR)对早期筛查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131例患者资料。根据下肢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把患者分为2组:(1)疾病组80例,下肢动脉有明显狭窄(>50%)和/或闭塞;(2)对照组51例,下肢动脉正常。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2组MHR的差异性。评估MONO、HDL和MHR对PAD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一般情况、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MONO、MHR显著高于对照组,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ONO、HDL和MHR预测PA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1、0.657和0.820,MHR的敏感度最高(88.2%)。当MHR与MONO比较(Z=1.978,P=0.048),MHR与HDL比较(Z=2.963,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ONO、HDL和MHR与PAD具有相关性,而MHR对早期预测PAD更具敏感性,价值更大。

    • 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2019, 27(8):684-689.

      摘要 (598) HTML (0) PDF 3.63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及术后24 h内使用尼可地尔对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设计,纳入行PPCI的STEMI患者397例。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199)和对照组(n=198)。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CI-AKI的发病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等情况。结果 STEMI患者心肌总缺血时间为(6.1±2.1) h。尼可地尔组、对照组术前Mehran风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血时间的中位数为28.5(25.3,9.6)h,397例患者中53例(13.4%)发生CI-AKI,其中尼可地尔组17例(8.5%)、对照组36例(18.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可以降低术后血肌酐(SCr)增幅或血肌酐差值(ΔSCr)(OR=0.38,95%CI 0.20~0.72,P=0.003),提示其可能为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保护因素;碘对比剂(CM)剂量(OR=1.03,95%CI 1.01~1.04,P<0.001)是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尼可地尔组术后24 h内心绞痛发生率更低(P<0.05),其他MACE及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事件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TEMI患者PPCI术前及术后24 h内使用尼可地尔,可以预防CI-AKI的发生,但并不改善短期预后。

    • 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筛查中的作用

      2019, 27(8):690-693, 717.

      摘要 (708) HTML (0) PDF 3.36 M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脑卒中高危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脑卒中筛查的夜间睡眠过程打鼾患者200例,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OSAH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临床特征、血浆Hcy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统计学分析联合检测血浆Hcy和颈动脉超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的诊断价值。结果 入组人群的OSAHS发病率为46.50%,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颈动脉超声检查,OSAHS组患者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SAHS组患者血浆Hcy与IMT厚度呈正相关(r=0.65,P<0.05)。血浆Hcy 24.045 μmol/L为诊断脑卒中高危人群OSAHS的最佳阈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30,特异性为68.2%,灵敏度为66.7%。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 0.824 mm为最佳阈值,曲线下面积0.970,特异性为90.3%,灵敏度为91.6%。血浆Hcy联合IMT诊断OSAHS的灵敏度为60.21%,特异性为97.20%,假阳性率为2.89%。结论 血浆Hcy联合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OSAHS的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特异性。

    •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

      2019, 27(8):694-699.

      摘要 (792) HTML (0) PDF 4.68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变化及其纤溶、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30例,提取EPC进行数量和细胞集落的比较。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底物发光法检测EPC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浓度和活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PC的tPA、PAI、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EP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形成细胞集落数、细胞增殖能力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分泌的tPA含量和活性明显下降(P<0.05),PAI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EPC的tPA、PPARγ mRNA表达减弱,PAI、VCAM-1、ICAM-1 mRNA表达增强(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EPC数量减少,纤溶功能减低,黏附和炎症因子表达增强,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联合Grace评分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院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2019, 27(8):700-707.

      摘要 (652) HTML (0) PDF 5.63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风险分层及院内预后的相关性及PLR联合Grace评分能否提高Grace评分对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被诊断为NSTE-ACS的患者372例。根据入院时PLR水平,分为低PLR组(PLR<97.56)、中PLR组(97.56≤PLR≤133.32)、高PLR组(PLR>133.32)各124例。比较三组之间基线临床资料、Grace评分及院内MACE的差异。依据有无MACE分为有MACE组36例,无MACE组336例,比较两组间基线临床资料、PLR、Grace评分的差异,评估PLR及Grace评分与院内MACE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DELONG方法评估PLR联合Grace评分与单用Grace评分对院内MACE预测价值的大小。结果(1)高、中、低PLR三组在Grace评分、院内MACE及急性心衰发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高PLR组>中PLR组>低PLR组。(2)与无MACE组比较,有MACE组在年龄、尿酸、血小板计数、PLR、Gensini评分、Grace评分水平明显升高,舒张压、肌酐清除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指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为NSTE-ACS患者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4)ROC曲线分析PLR联合Grace评分预测院内MACE发生的AUC为0.828,单用Grace评分预测院内MACE的AUC为0.793;应用MEDCALC的DELONG方法对两者AUC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NSTE-ACS患者中,PLR为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LR联合Grace评分可显著提高Grace评分对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山西汉族冠心病及其类型的相关性

      2019, 27(8):708-712.

      摘要 (627) HTML (0) PDF 3.04 M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山西汉族人群冠心病及其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来自山西各地无血缘关系的汉族患者69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78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7例,急性心肌梗死271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对照组)215例,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分析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及冠心病不同类型间分布有无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CYP2C19*1/*2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冠心病组CYP2C19*2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对照组及冠心病三种不同类型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示:排除性别、年龄、糖尿病、吸烟史、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后,携带有CYP2C19*1/*2基因型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 (OR=1.838,95%CI 1.252~2.698)。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山西汉族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与冠心病的不同类型无相关性。

    • 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斑块特征、脂代谢、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2019, 27(8):713-717.

      摘要 (659) HTML (0) PDF 4.27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斑块特征、脂代谢、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本院首诊的冠心病患者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p感染检测结果进一步分为Hp阳性组65例、Hp阴性组113例。对比2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颈动脉超声斑块特征,以及外周血脂代谢指标、血清炎症介质水平的差异。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Gensini积分大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的颈动脉超声斑块面积、内膜中膜厚度大于Hp阴性组(P<0.01);2组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Hp阴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合并Hp感染可能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下降、脂质代谢紊乱加剧、炎症反应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 >文献综述
    • 心肠对话: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2019, 27(8):718-723.

      摘要 (1174) HTML (0) PDF 3.70 M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CVD)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受遗传与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数目最大的菌群库,影响宿主的生理代谢,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实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从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多个方面影响CVD。因此,以肠道菌群作为CVD治疗靶点的方案值得探索。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在C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VD的方法进行系统综述。

    • 环状RNA与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研究现状

      2019, 27(8):724-729.

      摘要 (722) HTML (0) PDF 3.13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得性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有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趋势。这类疾病往往病情危急,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然而其病理过程的分子机制仍然未清楚。环状RNA(circRNA)具有稳定性、组织/发育阶段特异性以及保守性、种类丰富等特征;能够结合miRNA或蛋白质发挥作用、选择性调控基因剪接或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等。许多研究发现获得性主动脉疾病中有特异性circRNA的存在,因此推测circRNA或许可潜在的作为获得性主动脉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将对circRNA的起源、特征、生物学功能,可能参与调控获得性主动脉疾病起因及进展的circRNA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 27(8):730-736.

      摘要 (928) HTML (0) PDF 3.53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VEC)作为血管腔内的一层特化细胞,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关键调控界面,因此也成为了多种血管损伤因素的潜在靶点。VEC损伤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共同生理变化,也是包括动脉硬化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初始发病机制,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探究VEC损伤的普遍病理机制有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文章主要就血管活性物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凝血系统及其他因素等引起VEC损伤的普遍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