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易损斑块专栏
    •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快速进展机制与临床治疗进展

      2019, 27(4):277-280.

      摘要 (1012) HTML (0) PDF 2.24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不稳定性高危斑块,快速进展的斑块可引起恶性临床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脑卒中的主要病理机制。现有的As干预策略可以减少30%~45%的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但残存风险依然较大。因此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快速进展机制及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 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声动力疗法快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2019, 27(4):281-287.

      摘要 (770) HTML (0) PDF 8.59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5-氨基酮戊酸(ALA)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D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建立兔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荧光显微镜及荧光光谱仪检测静脉注射ALA后0、1、2、3、4、5及6 h(n=3),其代谢产物原卟啉Ⅸ(PpⅨ)在斑块中的代谢与分布。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及SDT组。SDT治疗后6、12、24及72 h(n=7),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中细胞凋亡及巨噬细胞含量;治疗后1周,行高频超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ALA注射后2 h,PpⅨ在斑块中含量达到高峰并主要分布在巨噬细胞表达阳性区域。与对照组相比,SDT治疗后6、12、24及72 h斑块中细胞凋亡分别增加3.1、3.8、7.5及4.0倍,SDT治疗后24及72 h斑块中巨噬细胞含量减少45%及67%;与治疗前相比,SDT治疗后1周,股动脉直径狭窄率减少14%。与对照组相比,SDT组斑块面积减小38%,管腔面积增加86%,斑块中脂质、巨噬细胞、增殖期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分别减少64%、71%、76%、62%及60%,胶原含量增加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pⅨ主要分布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中;SDT诱导斑块内细胞凋亡,改变斑块内成分促进斑块稳定并减小斑块大小。SDT是一种潜在的无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 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水平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

      2019, 27(4):288-292.

      摘要 (710) HTML (0) PDF 3.41 M (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例)。检测患者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术中在介入治疗前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病变斑块的特征,并分析血清hs-CRP、YKL-40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AMI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UAP组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组(P均<0.05)。(2)AMI组和UAP组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小于SAP组(P均<0.05),AMI组与UAP组之间的罪犯病变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薄纤维帽斑块的比率和血栓形成的比率均高于SAP组和UAP组(P均<0.05);AMI组斑块内钙化的比率低于SAP组(P>0.05),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r=-0.265,P<0.05)和YKL-40(r=-0.524,P<0.01)水平与纤维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破裂(r=0.462和r=0.499,P<0.01)和血栓形成(r=0.218和r=0.263,P<0.01)呈正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水平与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独立相关(OR=6.341,P<0.05)。结论 AMI和UAP患者的血清hs-CRP和YKL-40水平均高于SAP患者,AMI、UAP和SAP患者罪犯病变的纤维脂质斑块性质有明显差别,AMI患者出现薄纤维帽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比例较高,而SAP患者出现斑块钙化的比例较高;血清YKL-40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罪犯病变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形成独立相关。

    • 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独立相关

      2019, 27(4):293-300.

      摘要 (792) HTML (0) PDF 6.70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研究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入选144例患者。(1)根据脂蛋白(a)水平将患者分为脂蛋白(a)≤300 mg/L组(n=99)和脂蛋白(a)>300 mg/L组(n=45);脂蛋白(a)>300 mg/L组斑块脂质弧比脂蛋白(a)≤300 mg/L组大(P=0.021),易损斑块发生率比脂蛋白(a)≤300 mg/L组高(P=0.001)。(2)利用OCT将患者分为易损斑块组(n=36)和非易损斑块组(n=108),2组之间性别、吸烟史、2型糖尿病、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蛋白(a)、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是易损斑块发生的预测因子。结论 高水平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独立相关。

    •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019, 27(4):301-306.

      摘要 (1056) HTML (0) PDF 3.66 M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皮功能不全、斑块侵蚀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该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胆固醇结晶和脂质递质、血管剪切力、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等。此外,机体还存在一些抑炎性分子,能避免易损斑块向破裂或侵蚀进展。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以炎症反应为靶点,筛选出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干预,或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2019, 27(4):307-309.

      摘要 (634) HTML (0) PDF 1.78 M (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静脉桥狭窄和新生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 27(4):310-314.

      摘要 (741) HTML (0) PDF 3.68 M (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发生桥血管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和氧化应激是导致病变的重要机制。相比于动脉桥,静脉桥更易于发生病变,这与静脉本身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急性血栓形成、血管内膜增生和易损斑块形成是静脉桥不同时期发生病变的重要机制。使用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物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有助于提高桥血管的开通率。寻找桥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及相关基因通路有望从细胞及分子学水平为静脉桥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静脉桥狭窄和新生易损斑块病变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实验研究
    • 壳聚糖和透明质酸纳米聚电解质复合物吸附动脉粥样硬化特异抗体CD47的合成及体内外靶向实验

      2019, 27(4):315-322.

      摘要 (1106) HTML (0) PDF 6.42 M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壳聚糖和透明质酸聚电解质复合物(PEC)纳米颗粒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浓度和物理化学参数对靶向抗体CD47有效吸附的影响以及合成的纳米载体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靶向性。方法 壳聚糖(CS)作为聚阳离子与透明质酸(HA)(作为聚阴离子)发生电荷中和,合成壳聚糖和透明质酸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子。一模型抗体——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抗体CD47在水或PBS溶液中,与纳米颗粒作用4 h后,定量吸附在CS-HA纳米颗粒表面。将合成的纳米载体体内外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动脉粥样斑块相互作用,研究其靶向吸附作用。结果 络合过程和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电荷混合比和聚合物浓度等参数。通过上述原理合成了非化学计量的CS-HA纳米胶体,在水或PBS(pH 7.4)溶液中保持稳定1个多月。扫描电镜检测其形貌特征。CS-HA/CD47抗体纳米颗粒平均粒径在375~620 nm之间,Zeta电位为正。CD47抗体靶向的纳米载体可在体外有效吸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及动脉粥样斑块的表面。结论 成功合成了CS-HA/CD47抗体纳米颗粒,该靶向纳米载体在体外可有效吸附到血管内皮细胞株及动脉粥样斑块的表面,是对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给药具有应用前景的有效纳米载体。

    • 基于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去卵巢大鼠的脂质组学研究

      2019, 27(4):323-329.

      摘要 (714) HTML (0) PDF 4.81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绝经期大鼠脂代谢物的变化,进而识别代谢变化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将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去卵巢(OVX)组。采用UPLC/TQ-O rbitrap-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用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与疾病有关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 通过OPLS-DA得分图能够将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的大鼠血浆脂质代谢物很好地聚类区分,两组之间无明显的交叉重叠。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中神经酰胺(Cer)、鞘磷脂(SM)、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甘油三酯(TG)、ω-6不饱和脂肪酸(ω-6PUFA)的相对含量上升;甘油二酯(DG)、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甘油(PG)的相对含量下降。两组共测得35种内源性代谢产物,其中Cer、SM、PAF、LPC、TG、DG、PS、PG、ω-6PUFA等9种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 筛选出的9种潜在标志物均与绝经综合征有关,为老年性退化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早期发现奠定基础。

    • 针刺联合糖克煎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TGF-β1/CTGF/MMP-9的影响

      2019, 27(4):330-336.

      摘要 (595) HTML (0) PDF 8.75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糖克煎剂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影响。方法 选取5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从中随机选出8只为正常对照组,余下大鼠进行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复制,即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现配链脲佐菌素,随机将成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糖克煎剂组(中药组)、针刺组和针刺联合糖克煎剂组(针药联合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测定体质量、血糖、肾质量/体质量、24 h尿蛋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E染色、Masson染色和糖原染色(PAS),观察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肾脏组织中 TGF-β1、MMP-9、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CTGF和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针药联合组、糖克煎剂组和厄贝沙坦组体质量、肾质量/体质量比、24 h尿蛋白、BUN、SCr、TG、TC明显改善,针药结合效果更显著,针刺组轻微改善。TGF-β1及CTG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明显,通过调整MMP-9的蛋白表达下调TIMP-1的表达,加快CollafenⅠ水解。针药联合组肾脏表达TGF-β1、CTGF、TIMP-1较糖克煎剂组或厄贝沙坦组下降明显,MMP-9表达增多。针药联合组比糖克煎剂组、厄贝沙坦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 针刺联合糖克煎剂相对于糖克煎剂组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调控TGF-β1、MMP-9和CTGF的表达从而减轻肾小球硬化,降低蛋白尿排量,使肾功能得到保护,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被延缓。

    • >临床研究
    • 前列地尔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

      2019, 27(4):337-343.

      摘要 (805) HTML (0) PDF 5.56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条件的160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前列地尔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肌灌注指标如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心肌显影密度分级(MBG)及PCI术后2 h ST段回落率(STR)≥50%及术后无复流情况;检测入院时及PCI术后7天患者血清中炎症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收集患者术后3天及出院后3个月心脏彩色超声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1)2组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前列地尔组PCI术后TIMI 3级、MBG 3级比例及2 h STR≥50%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和CTFC帧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3)2组入院时血清TNF-α、IL-6和hs-CR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前列地尔组术后7天血清TNF-α、IL-6和hs-CR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4)随访3个月,前列地尔组LVEDD小于对照组、LVEF大于对照组(P<0.05);前列地尔组总的MACE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应用前列地尔能够有效减弱炎症反应,恢复心肌再灌注,减少心肌微循环障碍的的发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2019, 27(4):344-348.

      摘要 (884) HTML (0) PDF 3.52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方法 收集843例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用Gensini积分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并按积分四分位数分成Q1~Q4组共4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脂参数差异。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价LDLC、non-HDLC、TC/HDLC、TG/HDLC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能力。结果 患者LDLC、non-HDLC、TC/HDLC水平随Gensini积分增高显著增加(P均<0.05),Q4组TG/HDLC显著高于Q1和Q2组(P均<0.05)。LDLC、non-HDLC、TC/HDLC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显著增加(P均<0.05),TG/HDLC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non-HDLC与Gensini积分(r=0.315,P<0.01)相关性高于LDLC(r=0.252,P<0.01)、TC/HDLC(r=0.242,P<0.01)、TG/HDLC(r=0.123,P<0.01)。non-HDLC预测高Gensini积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29(95%Cl 0.691~0.767,P<0.01),分别大于LDLC的0.694(95%Cl 0.653~0.734,P<0.01)、TC/HDLC的0.681(95%Cl 0.640~0.721,P<0.01)、TG/HDLC的0.564(95%Cl 0.521~0.607,P<0.01)。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后,non-HDLC(OR=2.2,5%Cl 1.962~3.115)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轻微优于LDLC(OR=2.5,5%Cl 1.785-2.875)、TC/HDLC(OR=1.6,5%Cl 1.483~2.175)、TG/HDLC(OR=1.022, 95%Cl 0.927~1.127)。结论 non-HDLC在预测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方面优于LDLC、TC/HDLC、TG/HDLC,有助于对CHD患者的危险分层。

    • 准分子激光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2019, 27(4):349-353.

      摘要 (747) HTML (0) PDF 4.02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股腘动脉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DCB治疗者为观察组;57例POBA+DCB治疗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LD)、术后3天踝肱指数(ABI)等。术后随访:1、3、6、12月彩超和ABI,12月靶病变血流重建(TLR)、ISR、截肢率、MLD、晚期管腔丢失(LLL)等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ASCⅡ分级以及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月ABI,12月TLR、ISR、截肢率、MLD、LLL等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ELA+POBA+DCB治疗股腘动脉ISR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优于POBA+DCB。

    • >流行病学研究
    • 累积血压暴露对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2019, 27(4):354-358.

      摘要 (723) HTML (0) PDF 3.38 M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累积血压暴露(cumBP)对新发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观察对象为唐山开滦集团员工,自2006年开始每隔2年进行1次体检,截止至2015年底,共进行了5次体检。前3次体检均参加且血压等基线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为57927例。排除既往AF病史者、随访时心电图资料缺失者,最终纳入统计学分析的观察对象为40727例。根据累积收缩压暴露(cumSBP)进行四分位数分组:第一分位组:cumSBP<464 mmHg·year;第二分位组:464 mmHg·year≤cumSBP<512 mmHg·year;第三分位组:512 mmHg·year≤cumSBP<569 mmHg·year;第四分位组:cumSBP≥569 mmHg·year。比较不同cumSBP组新发AF的情况。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BP对新发AF的预测价值。结果 (1)40727例观察对象,平均年龄51.81±11.54岁,其中男性30693例(75.4%),女性10034例(24.6%)。(2)结果表明,男性比例和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尿酸水平均随cumSBP的增加而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随访4.97±0.37年,影响新发AF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cumSBP每增加10 mmHg·year,发生新发AF的HR值为1.034(95%CI 1.012~1.057);累积舒张压暴露每增加5 mmHg·year,发生新发AF的HR值为1.026(95%CI 1.008~1.044)。结论 cumBP对新发AF具有预测价值。

    • >文献综述
    • 新型生物标记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2019, 27(4):359-363.

      摘要 (779) HTML (0) PDF 2.68 M (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是人类死亡的首要致病因素,故对其防治措施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为脂质代谢平衡的破坏和炎症反应的激活。若能对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将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有效的方法。新型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对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新发现大量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如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Sortilin等血脂相关新型生物标记物通过调节体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受体等炎症标记物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本文主要综述血脂、炎症等相关新型生物标记物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参考和思路。

    • 他汀类药物抵抗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19, 27(4):364-368.

      摘要 (787) HTML (0) PDF 2.65 M (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显著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他汀类药物已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血清LDLC,进而减少ASCVD发生风险。但是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存在耐药性,即药物抵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抵抗主要受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以及药物作用本身的影响。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抵抗可为进一步揭示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有望为研发新的降脂药物提供靶点。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