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氯通道ClC-3反义寡核苷酸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6, 14(5):369-373.

      摘要 (1000) HTML (0) PDF 5.23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ClC3反义寡核苷酸对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lC3蛋白表达;形态学方法、DNA琼脂糖电泳、MTT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分析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改变、DNA断裂、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及ClC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对其影响。结果ClC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抑制内源性ClC3蛋白表达后,可加重H2O2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改变及DNA断裂,细胞凋亡率由52.8%±13.6%增至75.7%±5.8%(n=6,p<0.01),而细胞存活率由48.9%±4.3%进一步降低为31.3%±4.3%(n=6,p<0.01)。结论ClC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促进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大动脉重塑类型

      2006, 14(5):374-376.

      摘要 (1057) HTML (0) PDF 3.67 M (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将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第4周和8周时处死,脑大动脉切片用HE染色后,测量这些大动脉重塑参数,对免疫组织化学对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进行图象分析。结果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组血压高于对照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第4周时颈总动脉平滑肌细胞总数(282.5±59.6个)和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184.3±2.4)较对照组(344.7±50.9个和181.4±3.2)减少,单个细胞面积增加;第8周时,管壁厚度(74.8±12.3μm)、横截面积(233428.3±76487.9μm2)、壁腔比(0.086±0.007)、壁面积比(0.00030±0.00011)、单个细胞面积(547.9±111.8μm2)和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180.8±2.3)均增加,单位面积细胞数(282.5±59.6个)减少。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基底动脉横截面积第4周和第8周时(15867.4±1316.9μm2和22556.5±6485.6μm2)均高于对照组(13598.9±1090.8μm2),纤维连接素蛋白表达量第8周时(166.2±5.1)增加。第4周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大脑中动脉管腔内直径(208.6±59.6μm)增加,壁腔比(0.094±0.048)和壁面积比(0.00150±0.00040)减少;第8周时管壁厚度(23.3±7.2μm2)、横截面积(16236.2±6538.4μm2)和平滑肌细胞总数(52.2±16.1个)增加,管腔内直径和壁面积比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不同脑动脉在高血压不同时期的重塑类型和机制

    •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过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和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006, 14(5):377-381.

      摘要 (1039) HTML (0) PDF 5.36 M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表达水平的改变对内皮细胞活性氧生成和凋亡的影响。方法转染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表达质粒或GFP质粒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ECV304中,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mRNA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细胞凋亡率,用Hoechst染色和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转染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mRNA水平明显高于GFP质粒组和对照组,不表达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的ECV304细胞系经转染后亦表达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mRNA;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GFP质粒组(ECV304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56%±0.33%和4.56%±0.62%)和对照组(ECV304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05%±0.25%和2.28±0.37%)相比,转染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质粒组内皮细胞的活性氧生成和凋亡率(ECV304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60%±0.92%和12.41%±1.12%)明显增加(p<0.05,n=3);Hoechst和TUNEL染色发现,转染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质粒后有部分内皮细胞胞核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结论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表达质粒可有效地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引起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mRNA水平升高;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氧化酶4过表达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 低氧诱导因子在低氧中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影响

      2006, 14(5):382-386.

      摘要 (1357) HTML (0) PDF 5.45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在体外氧化压降低环境中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电穿孔技术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计算转染效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常氧和低氧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1β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质粒转染前后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膜表面抗原决定簇、荧光报告蛋白空质粒或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组转后的组间差异,一氧化氮酶法鉴定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依赖性一氧化氮的释放活性,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分化程度。结果质粒转染效率约20%;转染20h,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在常氧中及低氧中均有表达,表达程度与氧浓度无关(p<0.05);低氧及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p<0.05);1β亚基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1%低氧3h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开始表达,6h时表达成倍增加,12h达高峰,24h表达回到基线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转染后常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细胞占总细胞数40.2%±4.3%,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53.8%±3.7%(p<0.05);孵育10天后转pEGFP组CD31+细胞占51.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6.2%±6.6%(p<0.05)。转染后低氧下孵育3天,转pEGFP组CD31+细胞占总细胞数46.8%±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60.2%±5.0%(p<0.05);孵育10天,转pEGFP组CD31+细胞占59.0%±3.5%,低氧诱导因子1α组占76.1%±1.9%(p<0.05)。低氧较常氧易促一氧化氮释放,转染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使一氧化氮释放增加,释放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量成正比,随刺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低氧环境加快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扩增,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转染同样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α质粒能有效地应用于转录水平进行基因干扰治疗,并在低氧环境中增效,有助于促进内皮祖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为进一步诱导体内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单核—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2006, 14(5):387-389.

      摘要 (1025) HTML (0) PDF 4.61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调节作用,以进一步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低密度脂蛋白;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蛋白质的表达;细胞记数法观察低密度脂蛋白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干预对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几乎没有基质细胞衍生因子m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随着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mRNA以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为50mgL、100mgL和150mgL时,每个视野粘附的单核细胞数分别为60±20、97±26和170±32,而正常对照组为20±5,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终浓度为0.1mgL、0.5mgL和1mgL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干预后,粘附的单核细胞数分别为113±23、53±21和41±10,均低于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的186±31,与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密度脂蛋白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其机制与促进内皮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密切相关。

    • >外刊摘译
    • 在2型糖尿病家族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与亚临床心血管疾病相关分析:糖尿病心脏研究

      2006, 14(5):390-390.

      摘要 (968) HTML (0) PDF 1.23 M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心血管疾病是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生成的一氧化氮产物既能调节血管功能,又能调节血压。在糖尿病患者中,包含在这些通路中的基因编码蛋白是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子。我们观察了二型糖尿病家族中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与心血管疾病亚临床诊断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糖尿病心脏研究包括620个欧裔美国人和117个非裔美国人,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

    • >实验研究
    • 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及不同剂量消心痛的影响

      2006, 14(5):391-393.

      摘要 (1088) HTML (0) PDF 4.18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一氧化氮浓度、各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变化的意义及不同剂量消心痛的影响,探讨相互影响因素。方法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低剂量消心痛组(1.5mgkg·d)、高剂量消心痛组(4.0mgkg·d),皆每日灌胃3次。6周后取梗死灶边缘缺血心肌制作组织匀浆进行一氧化氮浓度、各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测定,并作病理观察。结果心肌梗死组、高剂量消心痛组心肌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假手术组及低剂量消心痛组(分别为0.980±0.180μmolg,1.112±0.210μmolg,0.497±0.129μmolg,0.637±0.126μmolg,p<0.05或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假手术组、低剂量消心痛组显著升高(分别为1519±175ug,1659±175ug,565±112ug,852±106ug,p<0.01);而总抗氧化能力水平低于假手术组、低剂量消心痛组(分别为856±183ug,901±174ug,1654±207ug,1467±302ug,p<0.05);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亦低于上述两组(分别为1034±301ug,903±274ug,1615±227ug,1436±210ug,p<0.05)。低剂量消心痛组心肌病理改变较高剂量消心痛组及心肌梗死组轻。结论高浓度一氧化氮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并损害心肌细胞,而低浓度一氧化氮显示出更好的保护作用。

    • >外刊摘译
    • Cyclophilin 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经囊状途径分泌

      2006, 14(5):394-394.

      摘要 (846) HTML (0) PDF 963.38 K (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活性氧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来部分地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我们以前的研究证明,cyclophilinA(CyPA)是一种分泌型氧化应激诱导因子,它促进炎症发生、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和内皮细胞凋亡。然而,调节CyPA分泌的机制还不清楚。在这个研究中,假设由活性氧诱导的CyPA自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泌需要一个囊泡转运、对接和与质膜融合的高度调节过程。制备条件培养基和质膜片,将血管平滑肌细胞用1μmolL能产生细胞内过氧化物的LY83583....

    • >实验研究
    • 同型半胱氨酸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干预作用

      2006, 14(5):395-398.

      摘要 (892) HTML (0) PDF 4.44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对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影响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该影响的干预作用。方法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正常对照组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普食,同型半胱氨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饲以1%蛋氨酸饮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d,腹腔注射。观察1、2、3、4、8、12周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的变化。第12周测血清一氧化氮、同型半胱氨酸。结果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数量变化:正常对照组基本稳定于低水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相对稳定于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组前4周呈下降趋势,第8、12周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呈下降趋势,前2周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第2周开始低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②血清一氧化氮值:同型半胱氨酸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高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同型半胱氨酸+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开始使内皮前体细胞下降,随后升高;并可致血清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2周可升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内皮前体细胞,以后不增高;并可拮抗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一氧化氮下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内皮功能损害,可能与其动员内皮前体细胞有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无影响。

    • CCR5亲和短肽对单核细胞趋化性的影响

      2006, 14(5):399-401.

      摘要 (1094) HTML (0) PDF 3.30 M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CCR5亲和短肽对单核细胞趋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短肽对单抗2D7与单核细胞结合的影响;QuantikineHumanRANTES试剂盒检测短肽与RANTES对单核细胞的竞争性结合作用;体外趋化性实验观察短肽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大鼠体内实验观察短肽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短肽能抑制2D7与单核细胞的结合;也能竞争性抑制RANTES与单核细胞的结合,其IC50约为5.6mgL(3.98μmolL)。在体外,短肽对单核细胞没有趋化性(P=0.074),且能抑制RANTES对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短肽+RANTES组的穿膜细胞数(23±10)显著少于RANTES组(62±13)。体内实验结果表明,短肽能降低单核细胞在大鼠主动脉弓部位的聚集(p<0.05)。结论短肽对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亲和作用,且短肽能抑制单核细胞对RANTES的趋化性,因而可降低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普罗布考抑制冠状动脉损伤后Ⅰ型胶原和原癌基因c-myc表达

      2006, 14(5):402-404.

      摘要 (1133) HTML (0) PDF 3.35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普罗布考对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对Ⅰ型胶原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大约克夏猪1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普罗布考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术后6周重复冠状动脉造影后处死动物。观察损伤动脉的形态学变化,计算损伤动脉内膜面积占有率。并检测管壁Ⅰ型胶原及原癌基因cmyc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损伤动脉内膜呈偏心性增厚,内膜面积占有率为56.0%±17.8%,普罗布考组损伤动脉内膜面积占有率为30.3%±21.0%,普罗布考组较对照组内膜增厚程度明显减低(p<0.05)。普罗布考组Ⅰ型胶原表达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0.22±0.06比0.41±0.06,p<0.05)。对照组cmycmRNA相对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动脉(2.73±0.51比0.82±0.09,p<0.05),而普罗布考组(1.44±0.25)较对照组减弱(p<0.05),但仍高于正常动脉(p<0.05)。结论普罗布考具有抑制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Ⅰ型胶原增生和原癌基因cmyc表达有关。

    • 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压力负荷增加所致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2006, 14(5):405-407.

      摘要 (952) HTML (0) PDF 3.79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小鼠心脏及心肌肥厚标志基因的影响,并探讨该类药物影响心肌肥厚的可能机制。方法观察压力负荷增加及用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干预后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肥厚基因(心房钠尿肽基因、α肌凝蛋白重链基因、β肌凝蛋白重链基因和骨骼肌α肌纤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用Western检测核因子κB的活化情况。结果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可以明显使心脏重与体重的比值、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心室收缩期末腔径明显改善,并减少压力负荷增加引起的小鼠心肌肥厚基因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的表达。结论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能抑制压力负荷增加所致的心肌肥厚,这一作用有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途径来实现。

    • >外刊摘译
    • 肝X受体整合代谢和炎性信号的作用

      2006, 14(5):408-408.

      摘要 (1027) HTML (0) PDF 1.08 M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肝X受体是一类在脂类代谢的转录控制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受体。肝X受体在多类细胞中通过对升高的细胞内胆固醇水平作出应答而被活化,从而作为核内胆固醇感受器发挥作用。肝X受体一旦被活化后就能诱导参与胆固醇的吸收、外流、转运和排泄等一系列基因的表达。除了影响脂类代谢,肝X受体还能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人工合成的肝X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胆固醇的外流,抑制活体内的炎症并抑制动物模型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肝X受体整....

    • >实验研究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抗原表位鉴定

      2006, 14(5):409-412.

      摘要 (1054) HTML (0) PDF 4.36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我们制备的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及抗原表位鉴定。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印迹术分析所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对照物(人血清白蛋白、孵育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的交叉反应性及其针对的抗原表位。用所得单克隆抗体对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和糖尿病大鼠主动脉进行糖基化终产物的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所得抗体与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与对照物结合较低,提示它们与糖基化终产物结合能力和特异性较强。初步鉴别其抗原表位非羧甲基赖氨酸。在正常对照、糖尿病及透析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葡萄糖源性糖基化终产物。用所得单克隆抗体行蛋白印迹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含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显色,而正常对照组不明显。结论5株抗糖基化终产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具较高抗原特异性,可定性发现血清和组织中的糖基化终产物。

    • 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大鼠动脉血压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的影响

      2006, 14(5):413-415.

      摘要 (1119) HTML (0) PDF 4.47 M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动脉血压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12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简称阿托伐他汀组,n=6)和蒸馏水组(n=6),并以正常血压大鼠作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大鼠给以阿托伐他汀[50mg(kg·d)]加适量蒸馏水灌胃12周。观察给药前后大鼠尾动脉血压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以及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动脉血压显著低于蒸馏水组(161.8±9.9比192.9±10.4,p<0.05);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明显高于蒸馏水组(5.20±0.54比3.06±0.42,p<0.01;4.62±0.35比2.98±0.17,p<0.05),略低于对照组,而蒸馏水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06±0.42比5.92±0.31,p<0.01;2.98±0.17比4.86±0.26,p<0.01)。Na+K+ATP酶活性、Ca2+Mg2+ATP酶活性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r=-0.426、r=-0.359,p<0.01)。结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泵活性而影响血压形成的过程。

    • >外刊摘译
    • 失调的脂肪组织是连接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

      2006, 14(5):416-416.

      摘要 (922) HTML (0) PDF 1.06 M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足够的证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失调的脂肪组织在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失调的最后结果是在代谢和血管病理之间出现一种低度的、慢性的和系统的炎症状态。大量证据表明,慢性炎症标记物的高循环水平预示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由此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似乎起因于“共同土壤”,而慢性炎症是一个候选“土壤”。在这种假定中,功能失调的脂肪组织为这些显而易见各异的紊乱提....

    • >实验研究
    • P27对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管腔狭窄的作用

      2006, 14(5):417-421.

      摘要 (1112) HTML (0) PDF 5.43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管腔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的影响。方法将54只400~5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前4天开始予全反式维甲酸(30mgkg.d)灌胃至术后处死;单纯手术组大鼠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对照组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手术组和对照组予对照用芝麻油灌胃。分别于术后2、7、14、28天取胸主动脉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不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球囊损伤后开始表达,术后2天中膜表达显著(24.08±2.35);术后7天新生内膜高度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35.32±3.46),而中膜表达明显下降(9.47±1.56);后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均逐渐下降,28天时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0.173±0.030mm2),管腔狭窄(1.641±0.088mm2)。②正常动脉壁显著表达P27(19.29±1.54),损伤后中膜表达迅速下降,2天时达最低水平(2.93±0.55),后逐渐回升;14天、28天时新生内膜中可见P27表达,并逐渐增多(14天:10.30±1.39;28天:16.01±1.33)。③P27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④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明显抑制中膜P27的下调(2天:7.67±1.27),促进新生内膜中P27表达(7天:6.09±1.04;14天:22.60±2.46;28天:26.23±2.43),同时显著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2天时中膜:12.11±1.84;7天时内膜:16.83±1.02),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0.075±0.017mm2),管腔面积(1.901±0.085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组(P均<0.01)。结论P27低表达在动脉损伤后管腔狭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反应素1单核苷酸多态性

      2006, 14(5):422-425.

      摘要 (1061) HTML (0) PDF 4.01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致血小板反应素1蛋白第700位氨基酸丝氨酸转换为天冬氨酸与中国汉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筛查了汉族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270例对照者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第13外显子钙结合活性片段8831A→G,对筛查到含有突变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正常序列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8831A→G不是中国汉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GA比AA:相对危险度为3.19,95%可信区间为0.578~17.61,P=0.160)。结论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8831A→G在汉人中发生频率低,与汉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无相关性,补充了血小板反应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数据库信息。

    •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若干危险因素分析

      2006, 14(5):426-428.

      摘要 (1190) HTML (0) PDF 4.47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4例非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游离脂肪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纤维蛋白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两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将糖尿病患者分组,比较各暴露因素的状况,并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15.526,P=0.000,OR=3.088),95%OR可信区间是1.757~5.42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的3倍(χ2=11.987,P=0.001,OR=3.073),95%OR可信区间是1.612~5.86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的3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 >外刊摘译
    • 希腊成年人自我报告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及其与饮食习惯的关系:一个全国性的营养与健康调查

      2006, 14(5):429-429.

      摘要 (899) HTML (0) PDF 1.12 M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高胆固醇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而发展为心血管疾病有强烈的诱发作用。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由希腊成年人组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样本,来评价自我报告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及其与营养习惯的关系。方法本项研究属横向调查。使用多阶段抽样法登记了5003例成年人,其中男性占48.8%,女性占51.2%。参与调查的人员都受过专门训练,使用标准的调查表来进行此项调查。调查项目包括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特征、医....

    • >临床研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和炎症的影响

      2006, 14(5):430-433.

      摘要 (1071) HTML (0) PDF 4.46 M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和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冠状动脉造影组,于术前0.5h和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的基础分泌和脂多糖刺激后的分泌;并检测血浆炎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观察它们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152.3±72.6ngL比99.4±60.2ngL,p<0.01)、白细胞介素6(127.5±44.3ngL比65.6±36.5ngL,p<0.01)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102.8±54.4μgL比78.4±49.6μgL,p<0.05)的基础分泌增加,接受脂多糖刺激后这种分泌作用更加显著;均与对应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0.01)。随访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的亚组分析发现,炎性标志物较高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炎性标志物较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促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和全身炎症反应,后者可能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

    • 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2006, 14(5):434-437.

      摘要 (1120) HTML (0) PDF 4.53 M (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3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研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胰岛素及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采用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的浓度;酶法测定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由公式求出;采用免疫法测定载脂蛋白A和B的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脂蛋白(a)的浓度;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采用空腹血糖与胰岛素浓度乘积的倒数的自然对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6.58±3.16mmolL和6.34±2.30mmolL)、空腹血胰岛素(13.6±9.1mIUL和13.4±8.1mIUL)、糖负荷后2h血糖浓度(9.2±2.3mmolL和9.2±2.5mmolL)、糖负荷后2h血胰岛素浓度(99.0±54.3mIUL和98.4±53.9mIUL,)、收缩压(150.2±18.2mmHg和152.4±13.6mmHg)、舒张压(96.2±12.7mmHg和97.4±18.6mmHg)、甘油三酯(1.71±0.68mmolL和1.68±0.9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6±0.29mmolL和3.01±0.40mmolL)、总胆固醇(5.11±0.35mmolL和4.98±0.34mmolL)、脂蛋白(a)(238±202mgL和234±217mgL)、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880±350AUL和870±150AUL)和体质指数(26.5±1.1kgm2和26.3±2.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4.20±0.24和4.19±1.02)、高密度脂蛋白(1.24±0.48mmolL和1.23±0.18mmolL)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80±160IUL和250±180IU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体质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不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脑的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液凝固性加强

      2006, 14(5):438-439.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17 M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发病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以期对危重冠心病患者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86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5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等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显著升高(1.21±0.23nmolL比0.76±0.20nmolL;85.4±12.4mgL比68.7±13.8mgL,P均<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2型糖尿病时显著升高(1.28±0.19nmolL比1.16±0.20nmolL;89.8±12.4mgL比82.7±13.7mgL,P均<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及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较不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显著升高(1.26±0.24nmolL比1.16±0.20nmolL;90.0±12.8mgL比82.7±13.7mgL,P均<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凝血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合并2型糖尿病或原发性高血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高凝状态更显著,提示高凝状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 >外刊摘译
    • 白细胞转谷氨酰胺酶2的表达限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程度

      2006, 14(5):440-440.

      摘要 (869) HTML (0) PDF 1.04 M (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谷氨酰胺酶2(transglutaminasE2,TG2)是蛋白交联、创伤愈合和组织纤维化的调节者,它表达广泛,并介导凋亡细胞吞噬和巨噬细胞释放转录生长因子β,还可抑制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氧化应激和未修饰胆固醇蓄积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细胞凋亡。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细胞死亡可加速病变的扩展,使得脆性斑块易于破裂。为此,提出并验证白细胞TG2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假说很有必要。将TG2--或TG2++骨髓移植入....

    • >临床研究
    •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关系

      2006, 14(5):441-413.

      摘要 (1021) HTML (0) PDF 3.50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 >研究简报
    • 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调控

      2006, 14(5):444-445.

      摘要 (911) HTML (0) PDF 2.13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及脉心康组,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原位杂交观察各组主动脉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核因子κB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发现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核因子κB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阳性表达细胞极少见;模型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较多见,且棕褐色颗粒染色均较深;脉心康组主动脉壁可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但远较模型组少,棕褐色颗粒染色深浅较均匀。结论脉心康可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

      2006, 14(5):446-447.

      摘要 (1028) HTML (0) PDF 2.18 M (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病程划分为小于1h组(简称1h组)、1~48h组(简称48h内组)和大于48h组(简称48h外组)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并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分别为1h组253.2±81.3mgL和12.4±1.5mgL,48h内组289.0±78.5mgL和19.1±1.5mgL,48h外组318.4±75.8mgL和28.9±1.6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1±72.5mgL和5.1±1.4mgL(p<0.01)。48h内组和48h外组二者的含量均高于1h组(p<0.01),且48h外组显著高于48h内组(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组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10,p<0.01)。结论(1)血清脂蛋白(a)是C反应蛋白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是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危险因素;(3)血清脂蛋白(a)和C反应蛋白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 >文献综述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06, 14(5):448-450.

      摘要 (1090) HTML (0) PDF 3.38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主要功能是结合低密度脂蛋白或其它含载脂蛋白B100及载脂蛋白E的脂蛋白,然后内吞入细胞,在胆固醇代谢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功能受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可从转录、转录后等不同水平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研究证实,提高和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可使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反之,则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本文提出应积极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提高其功能,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一氧化氮在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机制

      2006, 14(5):451-454.

      摘要 (981) HTML (0) PDF 5.18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肥大是高血压病重要的合并症,也是心力衰竭的前期病变。探讨心肌肥大的发展机制、寻求合理的防治措施一直是该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对引起心肌肥大反应的刺激信号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以一氧化氮为代表的内源性扩血管物质对心肌肥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期该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OX40OX40L与动脉粥样硬化

      2006, 14(5):455-457.

      摘要 (898) HTML (0) PDF 3.36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T细胞与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关系密切。OX40OX40L是机体炎症反应中一对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T细胞的活化、增值、迁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OX40OX4OL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做一综述。

    • 髓过氧化物酶与易损斑块

      2006, 14(5):458-460.

      摘要 (922) HTML (0) PDF 3.69 M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髓过氧化物酶是一种白细胞衍生的酶,由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及特定的组织内(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的亚群分泌,可催化多种活性氧的形成。髓过氧化物酶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强大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特性,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它可通过促进脂质过氧化、斑块破裂、内皮脱落、斑块糜烂、内皮功能不良等机制促进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