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外膜是血管病变的积极参与者

      2006, 14(1):1-3.

      摘要 (891) HTML (0) PDF 3.64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对动脉外膜与血管病灶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一般认为动脉外膜炎性细胞聚集是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病理学特征之一,外膜炎症的严重程度与病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近年来有报告发现动脉外膜炎症是诱发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早期事件。研究发现血管成形术后动脉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活性增强,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刺激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肌化并向内膜迁移,参与新内膜增生,促使血管再狭窄。由此抑制外膜成纤维细胞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活性成为有关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 >实验研究
    • 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2006, 14(1):4-8.

      摘要 (1057) HTML (0) PDF 5.31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氯沙坦单独与联合治疗对改善及逆转老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55周龄Wistar京都大鼠18只,同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4只,随机抽取Wistar京都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各6只检测,以确定左心室肥厚,其余分为Wistar京都大鼠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照组、贝那普利组10 mg/(kg.d)、氯沙坦组30 mg/(kg.d)及贝那普利10 mg/(kg.d)+氯沙坦15 mg/(kg.d)联合用药组。监测动脉收缩压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心肌胶原纤维表达,TUNEL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各药物干预组均可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p<0.01),改善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降低总胶原及Ⅰ型胶原表达(p<0.01),并轻度降低Ⅲ型胶原表达,均以联合用药组更显著(p<0.01);贝那普利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自发性高血压对照组(p<0.01),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改善和逆转左心室重构优于单剂。

    • 突变人CD59分子糖基化前后抗补体活性的变化

      2006, 14(1):9-12.

      摘要 (1096) HTML (0) PDF 4.21 M (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种突变CD59分子(HM3、HM4)糖基化前后抗补体活性的变化,为糖尿病血管增殖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定点诱变技术在CD59易于糖基化的位点“41位赖氨酸—44位组氨酸”将44位的组氨酸基因位置改变,构建2种不同的CD59突变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ALTER-MAX。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和pcDNA3共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克隆,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筛选突变CD59基因蛋白高表达株。染料释放实验检测突变CD59分子糖基化前后抗补体活性。结果序列测定及酶切鉴定均证实成功构建了pALTER-突变CD59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系统。经酶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出较高表达突变CD59分子的阳性细胞克隆。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出阳性细胞克隆裂解液中有1条相对分子质量约20 000的CD59蛋白表达带。染料释放实验初步证实突变CD59分子具有抗补体活性,糖基化后抗补体活性明显降低。结论2种突变CD59分子均具有抗补体活性,高糖环境下易被糖基化,糖基化后抗补体活性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血管增殖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

    • 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在培养大鼠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2006, 14(1):13-16.

      摘要 (1033) HTML (0) PDF 4.37 M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在离体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hVEGF165),感染大鼠原代心肌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发现感染的心肌细胞可表达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mRNA;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的心肌细胞中有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分泌水平为546.5±15.6pg/L,未转染组未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分泌;还发现感染的心肌细胞上清具有明显的促人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结论2型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可有效转染大鼠心肌细胞,且表达产物具有促内皮细胞增殖作用。

    • 高糖作用下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蛋白激酶C通路的关系

      2006, 14(1):17-20.

      摘要 (996) HTML (0) PDF 4.10 M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糖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蛋白激酶C通路被激活和抑制的关系。方法提取并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葡萄糖(5.5、11、22及44mmol/L)、蛋白激酶C激活剂和阻断剂并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蛋白激酶C蛋白表达。结果经高糖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但脐静脉内皮细胞经22 mmol/L葡萄糖作用72 h或佛波酯作用6 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不再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5)。经22 mmol/L葡萄糖作用72 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也逐渐下降。蛋白激酶C在22 mmol/L葡萄糖处理2 h后出现膜转位。而蛋白激酶C抑制剂GF109203X可阻断上述现象。结论高糖能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高糖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增高,其机制与高糖激活蛋白激酶C通路有关。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6, 14(1):21-24.

      摘要 (931) HTML (0) PDF 4.38 M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茶多酚主要活性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组、低密度脂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 mg/kg)组、低密度脂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50 mg/kg)组和低密度脂蛋白+维生素E(50 mg/kg)组。舌下静脉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诱发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检测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一氧化氮、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并观察离体胸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结果单次静脉注射低密度脂蛋白能明显降低大鼠胸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舒张效应,升高血浆中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p<0.0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0 mg/kg和50 mg/kg)可显著改善低密度脂蛋白所致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降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肿瘤坏死因子和丙二醛水平,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结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显著改善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抑制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内源性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有关。

    • 果王素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机制

      2006, 14(1):25-28.

      摘要 (1108) HTML (0) PDF 4.45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果王素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大鼠胃饲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阿霉素组大鼠胃饲生理盐水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阿霉素+果王素低剂量组(ADR+Lg组)大鼠胃饲低剂量果王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阿霉素+果王素高剂量组(ADR+Hg组)大鼠胃饲高剂量果王素和腹腔注射阿霉素。观察大鼠心率和体重变化,计算死亡率;测定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免疫组织化学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阿霉素组比较,阿霉素+果王素高剂量组心率变化率显著下降(p<0.05),体重无显著性变化(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性下降(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加(p<0.05),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蛋白及其mRNA表达增加(p<0.05),死亡率下降;与阿霉素组比较,阿霉素+果王素低剂量组以上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果王素对大鼠阿霉素心肌损伤有明显疗效,其疗效成剂量依赖性,可能为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药物。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等作用有关。

    • 血管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对活性氧及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2006, 14(1):29-31.

      摘要 (1081) HTML (0) PDF 3.29 M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对活性氧及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五指山小型猪10头,分为2组,每组5头,分别喂饲正常或高脂饮食3个月,观察颈总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氧、一氧化氮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应用chymostatin和氯沙坦分别抑制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或阻断其与受体结合,测定细胞培养液中活性氧和一氧化氮含量。结果高脂血症猪血管组织内膜与中膜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08%±25%,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加了115%±20%,活性氧含量增加了144%±28%,一氧化氮减少了51%±5%,血管组织总抗氧化能力降低56%±5%(P均<0.0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Ⅰ10 nmol/L,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Ⅱ增加11倍,活性氧生成显著增加,一氧化氮则显著减少(P均<0.0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Ⅰ10 nmol/L和Chymostatin 100或500μmol/L,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分别降低了61%±6%和65%±7%,同时活性氧生成减少,一氧化氮生成增加(p<0.0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沙坦,在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不减少的情况下,活性氧与一氧化氮生成量与对照组相近。结论高胆固醇血症能使猪血管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导致活性氧生成增多,一氧化氮减少,这一作用可能由血管紧张素Ⅱ的I型受体介导。

    • 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高脂血症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和c-Fos表达的影响

      2006, 14(1):32-36.

      摘要 (1089) HTML (0) PDF 5.12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对高脂血症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核因子κB和激活蛋白1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C57BL/6J雌性小鼠分成对照组、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14周后,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核因子κB亚单位)和c-Fos(激活蛋白1亚单位)表达情况。用苏丹Ⅳ对主动脉窦冰冻切片进行脂染色以检测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灶评分在对照组和感染组无升高,而在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显著升高(p<0.01),且感染高脂组和高脂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和c-Fos的表达是升高的,而在感染组、高脂组和感染高脂组3组之间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50和c-Fos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高脂血症的早期,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炎症通路已经激活。单独肺炎衣原体感染不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肺炎衣原体感染能加速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 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及雷米普利的干预作用

      2006, 14(1):37-40.

      摘要 (1033) HTML (0) PDF 4.01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评价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及口服雷米普利的干预效应。结果高脂组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均显著增加,雷米普利组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较高脂组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结果提示,服用雷米普利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表达,从而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 17-β雌二醇抑制去卵巢大鼠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的形成

      2006, 14(1):41-44.

      摘要 (1005) HTML (0) PDF 4.43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果糖诱导的去卵巢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大鼠卵巢切除后用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诱导胰岛素抵抗产生,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雌激素替代组和溶媒对照组,另设立正常对照组大鼠12只,用普通饲料喂养8周。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动脉收缩压、血脂、血清雌二醇、糖耐量、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p<0.05),收缩压升高(p<0.05),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均升高(均p<0.05),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5),产生了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减低(p<0.05),胰岛β细胞受损;17-β雌二醇替代组逆转上述变化,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p<0.05),抑制胰岛素抵抗的产生。结论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去卵巢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产生、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血脂的异常,这说明雌性大鼠体内的雌二醇可能是其在高果糖诱导胰岛素抵抗的过程中受到保护的决定因素。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6, 14(1):45-59.

      摘要 (955) HTML (0) PDF 4.92 M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基化终产物对内皮细胞的凋亡作用,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予不同浓度糖基化终产物及肝细胞生长因子干预,分为实验对照组及100 mg/L、200mg/L4、00 mg/L糖基化终产物组和400 mg/L糖基化终产物+100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测定各组内皮细胞生长抑制率,通过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Annexin V-FITC/PI双染标记的细胞凋亡率,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各组凋亡基因Bax、Bcl-2蛋白的表达及酶联反应法测定细胞凋亡蛋白酶3的活性。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降低糖基化终产物对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p<0.01);糖基化终产物诱导培养的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内皮细胞凋亡率与糖基化终产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肝细胞生长因子干预后可显著降低不同时间的内皮细胞凋亡率(p<0.05);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内皮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内皮细胞凋亡,而肝细胞生长因子抑制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抗凋亡基因Bcl-2水平、抑制细胞凋亡蛋白酶3的激活。

    • 辛伐他汀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2006, 14(1):50-52.

      摘要 (1009) HTML (0) PDF 3.35 M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辛伐他汀可能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2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及0.01、0.1、1.0和10μmol/L辛伐他汀共同孵育6 h1、2 h和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免疫荧光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可明显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辛伐他汀对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辛伐他汀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可能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防治斑块破裂和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产生有益的作用。

    •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环氧合酶2表达

      2006, 14(1):53-54.

      摘要 (1033) HTML (0) PDF 1.99 M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与人血清白蛋白修饰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体外共同培养,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合酶2的表达水平。结果内皮细胞环氧合酶2基础表达水平极低,人血清白蛋白修饰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可诱导环氧合酶2的表达,呈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抑制核因子κB的活性可抑制环氧合酶2的表达。结论人血清白蛋白修饰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而引起环氧合酶2的表达。这一作用机制可能参与血管损伤反应。

    • 波动性高糖对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

      2006, 14(1):55-56.

      摘要 (1041) HTML (0) PDF 2.30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波动性与恒定性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张因子合成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5或20 mmol/L)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20 mmol/L)环境下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及一氧化氮的含量,同时观察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前列环素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稳定代谢产物,而一氧化氮及丙二醛的检测则分别应用Griess法与Schuh法。结果波动性高糖组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均明显低于恒定高糖组(分别为21±6 ng/L比36±8 ng/L,p<0.01;13.6±2.0mmol/L比18.2±3.7 mmol/L,p<0.001),而波动性高糖组的丙二醛则明显高于恒定性高糖组(16.5±2.7 mmol/L比13.2±2.2 mmol/L,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较恒定性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损伤效应。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检测及相关性

      2006, 14(1):57-60.

      摘要 (1326) HTML (0) PDF 4.19 M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14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尿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单支、双支、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尿酸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2,P=0.037)。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血清尿酸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祖细胞数量从而减弱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内皮修复的能力,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 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的表达

      2006, 14(1):61-63.

      摘要 (976) HTML (0) PDF 3.14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3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股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内膜不完整甚至缺失,平滑肌层细胞紊乱,其内有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正常人动脉壁结构完整,内膜光滑,内皮下无脂质沉积,平滑肌层细胞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胞浆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呈强阳性表达,而正常人动脉壁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仅在中膜有微量表达。结论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链表达增高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V264M的多态性

      2006, 14(1):64-66.

      摘要 (925) HTML (0) PDF 3.22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中国人群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第9外显子874G→A(V264M)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及各基因型对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106例健康对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片长多态性方法分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V264M)基因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部分患者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的V264M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趋势相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低于GG基因型者(6.9±5.1比14.3±9.5),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受V264M基因多态性的影响(χ2=0.413,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V264M多态性,它对血浆游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可能有影响,但未发现V264M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存在相关性。

    • >流行病学研究
    •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D~(442)→G突变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

      2006, 14(1):67-69.

      摘要 (1019) HTML (0) PDF 3.01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D442→G变异对国人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地区189例健康人群,检测其血脂水平,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对胆固醇酯转运蛋白D442→G突变进行检测。结果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高组与对照组D442→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03%和1.5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442→G基因变异携带组高密度脂蛋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它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第15外显子D442→G突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 >文献综述
    • 动脉粥样硬化DNA异常甲基化研究进展

      2006, 14(1):70-72.

      摘要 (980) HTML (0) PDF 3.61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为止提出了多种病源学说,但具体原因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遗传物质DNA甲基化这一基因组表遗传修饰现象作为基因表达沉默的重要机制逐渐被人们认识,基因组表遗传修饰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转录失调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基因DNA甲基化谱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体基因组的低甲基化与部分特异基因启动子CpG岛的高甲基化并存。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DNA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进展,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尾加压素Ⅱ与心血管疾病

      2006, 14(1):73-76.

      摘要 (1019) HTML (0) PDF 4.68 M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尾加压素Ⅱ是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近年来发现尾加压Ⅱ是目前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它作为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参与血压的调节、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心肌重构和血管平滑肌增殖,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 髓过氧化物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2006, 14(1):77-79.

      摘要 (888) HTML (0) PDF 3.28 M (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认为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特征。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和脱颗粒并释放髓过氧化物酶要早于血小板的改变。髓过氧化物酶不仅仅是传统的氧化酶类,在机体防御抵抗感染中发挥作用,同时具有氧化脂质及多种蛋白质和促炎作用,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有一定作用。

    • 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与心血管疾病

      2006, 14(1):80-82.

      摘要 (915) HTML (0) PDF 3.79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这些活性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实验证实,在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组织中,类胰蛋白酶的含量要高于正常心脏组织。活化的肥大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解细胞外基质,其中类胰蛋白酶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类胰蛋白酶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诱导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降解纤维连接蛋白。它的这些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和新生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载基因支架治疗血管再狭窄

      2006, 14(1):83-85.

      摘要 (1096) HTML (0) PDF 3.48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是目前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它将特异性基因精确定位转染至局部血管壁,实现外源性基因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血管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局部定位并长期保留在体内的外源性植入物,是对血管内再狭窄进行基因治疗的比较理想的运载体系。

    •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2006, 14(1):86-88.

      摘要 (1034) HTML (0) PDF 3.58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细胞凋亡是高血压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细胞学基础,也是高血压心肌肥厚由代偿期向失代偿期转变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与机械张力、神经—体液因子有关,并受到多种细胞信号途径的调控。在高血压病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凋亡存在“时间窗”,其凋亡的程度与性质是不同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不仅可以导致心室重构和心律失常,还可以影响心肌能量代谢与收缩力。大多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T1受体拮抗剂及抗氧化治疗均能有效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