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功能的影响

      2005, 13(5):533-536.

      摘要 (1195) HTML (0) PDF 4.05 M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细胞内蛋白磷酸化水平对清道夫受体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星形孢菌素处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利用蛋白质印迹试验和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药物对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并分别测定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对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降解以及细胞内脂质蓄积的程度。结果0.4μmol/L蛋白激酶C抑制剂星形孢菌素可以促进细胞结合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增加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但抑制细胞降解碘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同时抑制细胞内胆固醇酯的蓄积。结论以上表明清道夫受体功能与细胞内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 恒磁场对糖基化终产物作用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

      2005, 13(5):537-539.

      摘要 (1025) HTML (0) PDF 4.48 M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对糖基化终产物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糖孵育法制备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实验分为6组,即对照组、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100μg/L)组及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不同强度(1×10-4T、5×10-4T、10×10-4T2、0×10-4T)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培养及磁场作用24 h后收集标本,用Griess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水平,并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组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1×10-4T、5×10-4T、10×10-4T和20×10-4T恒磁场组一氧化氮生成、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高于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组(p<0.05)。结论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产生;1×10-4T~20×10-4T的恒磁场可呈强度依赖性拮抗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牛血清白蛋白对一氧化氮生成的抑制效应。

    • >研究论文摘要
    • 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2005, 13(5):540-540.

      摘要 (1065) HTML (0) PDF 973.98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伴内膜中膜厚度增大的患者其心率变异性是否改变。方法105例高血压病患者,男59例,女46例,年龄45~82岁。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包括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标准差均值、差值的均方根和差值>50 ms的百分比。将内膜中膜厚度≥1.1 mm的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将内膜中膜厚度<1.1 mm的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24 h心率总体标准差、均值标准差、标准差均值、差值的均方根和差值>50 ms的百分比分别为61.9±6.9、55.8±6.3、25.4±3.0、17.9±2.7 ms和3.22%±0.77%,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分别为86.0±8.0、78.2±7.4、34.1±3.5、22.7±3.4 ms和5.18%±1.59%。两组相比,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总体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显著低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p<0.05),其它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的患者24 h心率总体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降低,可能为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所致。

    • >实验研究
    • 亲环素A在巨噬细胞荷脂过程中的影响

      2005, 13(5):541-544.

      摘要 (1080) HTML (0) PDF 4.22 M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胆固醇转运复合物中关键蛋白亲环素A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巨噬细胞荷脂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细胞内胆固醇蓄积的关系,进而分析亲环素A在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75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RAW264.7细胞共同孵育,建立巨噬细胞荷脂化模型;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亲环素A蛋白的表达水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75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RAW264.7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亲环素A的蛋白表达逐渐减弱,48 h、72 h分别较未处理组下降了54.5%±6.3%、59.8%±5.9%(p<0.05)。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检测发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中亲环素A在胞膜、胞浆中的表达,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作用更明显。细胞内胆固醇酯/总胆固醇的比值由未处理组的28.3%±1.2%上升至48 h的42.3%±5.9%(P均<0.05)。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泡沫化过程中,亲环素A的表达下调与细胞胆固醇蓄积密切相关。

    • 主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的增龄变化

      2005, 13(5):545-548.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25 M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活性,探讨老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变化。方法取三组Wistar大鼠(分别为1月龄、6月龄、20月龄各20只)主动脉用酶消化法获得单个平滑肌细胞。以膜片钳技术检测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活性,记录不同钳制电压下单通道电流的平均开放时间、平均关闭时间、平均开放概率、电流幅值,并绘制成电流—电压关系曲线。对比各月龄组Wistar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活性。结果(1)各月龄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随着膜电位从+10 mV向+60 mV方向去极化,钙激活钾通道的电流强度逐渐加大,但加大幅度随月龄增加而降低。1月龄、6月龄和20月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电导值分别为192±47 ps、177±56 ps和163±35 p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内面向外式膜片上,20月龄和1月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分别为0.009±0.001和0.015±0.004,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月龄和1月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平均关闭时间分别为2 260±653和2 512±18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在同样的对称性高钾浴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钙后,发现钙对各月龄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均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表现为平均开放概率逐渐加大,平均关闭时间逐渐缩短。但对各月龄相同钙浓度间比较发现,6月龄组平均开放概率比1月龄加大,而20月龄组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开放时间比6月龄和1月龄组均显著降低。结论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的活性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

    •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

      2005, 13(5):549-551.

      摘要 (1051) HTML (0) PDF 4.26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示踪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质干细胞,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荧光显微镜观察基因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绿色荧光蛋白在基因转染12 h后开始表达,48~72 h达高峰,并在1周内有较强的表达,以后逐渐减弱,4周左右仍有少量表达,转染效率与质粒、脂质体的浓度有关,外缘基因导入后不影响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结论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后能安全、有效地表达,转染效率为20%~3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干细胞示踪方法。

    • >外刊摘译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抗肺炎衣原体感染治疗

      2005, 13(5):552-552.

      摘要 (1022) HTML (0) PDF 1.10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发现有肺炎衣原体,而且高滴度肺炎衣原体抗体与冠心病事件高度相关。初步研究提示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在此实验中,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法,十天之内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而就医的4 162名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用以评估gatifloxacin(一种对肺炎衣原体有效的抗生素)的长期疗效。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在最初为期两周的疗程内每天服用400 mggatifloxacin,之后每个月接受为期10天的抗生素治疗,剂量同?...

    • >实验研究
    • 生物机械力诱导蛋白激酶CβⅡ活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2005, 13(5):553-556.

      摘要 (1005) HTML (0) PDF 4.38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高血压引起的血管重塑与生物机械力的异常增加有关。为了探讨细胞外生物机械力是如何被细胞感受并被转导为细胞内的生物化学信号、最终导致细胞的病理生理反应。方法被分离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底部为橡胶薄膜的细胞培养板上进行体外培养,细胞达80%融合后给予生物机械力刺激不同时间(60/min,15%伸张度)。受刺激后的细胞被收集后通过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进行蛋白激酶CβⅡ在细胞内转膜和蛋白激酶CβⅡ蛋白磷酸化分析。此外,受刺激后的细胞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酸标记6 h并进行同位素计数。结果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蛋白激酶CβⅡ在胞浆和胞膜的分布各占50%,受机械力刺激后蛋白激酶CβⅡ在胞浆和胞膜的分布为20%和80%,呈现出了机械力诱导的蛋白激酶CβⅡ明显地由胞浆向胞膜转位。蛋白激酶CβⅡ磷酸化分析显示:平滑肌细胞受机械力刺激后蛋白激酶CβⅡ能快速磷酸化,并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蛋白激酶CβⅡ磷酸化在受机械力刺激后2 min时达峰值,随后逐渐减弱,而未受机械力刺激的细胞则没有蛋白激酶CβⅡ磷酸化发生。氚标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实验结果发现,机械力刺激可明显促进细胞DNA合成增加。结论生物机械力可快速激活细胞蛋白激酶CβⅡ,导致蛋白激酶CβⅡ在细胞内转位和磷酸化,最终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该研究对于理解高血压及其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提供对该疾病的防治方法将是非常有用的。

    •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

      2005, 13(5):557-559.

      摘要 (1003) HTML (0) PDF 3.41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果糖饲料诱导SD大鼠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并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4周后分别用与不用罗格列酮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8周末测定各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的含量及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模型组收缩压、血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均高于对照组;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出现脂质代谢紊乱。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模型组收缩压、血胰岛素和血浆内皮素;提高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但罗格列酮不影响对照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结论罗格列酮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促进主动脉一氧化氮释放,同时抑制内皮素的增加。

    • 中药复方“芪丹煎”对家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2005, 13(5):560-562.

      摘要 (1099) HTML (0) PDF 3.02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芪丹煎”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主动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4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4~2.9 kg),随机均分为四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芪丹煎组和硝苯地平组。模型组喂饲高脂颗粒饲料,芪丹煎组每兔每天喂饲按100 g饲料含生药60 g的量制成的高脂颗粒饲料,硝苯地平组每兔每天喂饲按40 mg硝苯地平的量制成的高脂颗粒饲料,正常组喂饲普通颗粒饲料。12周后放血处死家兔,取胸主动脉用于HE染色,腹主动脉用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芪丹煎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硝苯地平组比较,芪丹煎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也有明显差异(p<0.05)。病理检测结果发现芪丹煎组胸主动脉病变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对腹主动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可能是芪丹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 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与游离脂肪酸表达的关系

      2005, 13(5):563-566.

      摘要 (1013) HTML (0) PDF 4.18 M (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糖尿病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单纯高血糖是否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游离脂肪酸在糖尿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抽血化验游离脂肪酸、血脂和血糖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局部的炎症介质表达。结果实验第3个月时光镜下可见动脉血管壁局限增厚,可观察到泡沫细胞;第5个月时已形成脂纹。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糖、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p<0.05),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糖尿病大鼠血管内膜、中膜层细胞的胞浆及细胞间质均有表达。结论单纯高血糖动物模型出现了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部分特征性表现,说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游离脂肪酸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作用可能与动脉壁局部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 藻酸双酯钠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急性期的干预

      2005, 13(5):567-569.

      摘要 (1115) HTML (0) PDF 4.19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藻酸双酯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机制。方法经大鼠颈内动脉将一线栓插入右侧大脑中动脉1.5 h后再灌注24 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在再灌前30 min或再灌注后5 h经腹腔给予相同剂量的藻酸双酯钠。流式细胞术测定受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凋亡率,同时观察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藻酸双酯钠治疗组神经功能障碍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相应的藻酸双酯钠治疗组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受抑制、细胞凋亡减少。不同给药时间点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藻酸双酯钠可以减轻脑组织神经元再灌注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受损神经元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是其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 >外刊摘译
    • 免疫系统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脂蛋白相关炎性蛋白是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还是介导者?

      2005, 13(5):570-570.

      摘要 (1026) HTML (0) PDF 1.11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类,循环系统长期的高C反应蛋白(一正性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个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炎症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起作用的关注。本综述论述由脂蛋白携带的炎症诱导蛋白在人血管疾病中的潜在作用。血清淀粉样蛋白A主要由高密度脂蛋白携带,其蛋白水平在动物或人体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中均明显增加。在人类,增高的淀粉样蛋白A水平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近期的动物实验也支持淀粉样蛋白A在动脉粥样....

    • >实验研究
    • 复方丹参滴丸抑制血管异位钙化

      2005, 13(5):571-574.

      摘要 (1373) HTML (0) PDF 4.14 M (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上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钙化血管的作用和钙沉积部位的改变情况。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维生素D组和复方丹参组用维生素D3乳剂灌胃3天,对照组在同等时刻给予等容量对照乳剂灌胃。从实验第4天至第9周结束,复方丹参组每日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另两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9周末取胸主动脉做病理切片,并检测血管、骨组织钙和血脂、血钙水平。结果维生素D诱发的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模型成功,病理可见明显的钙化结节,且维生素D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壁钙含量明显增加,而骨钙则明显减少;复方丹参组与维生素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抑制血管钙化,并能将钙转移到骨骼刺激骨形成。

    • 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05, 13(5):575-577.

      摘要 (983) HTML (0) PDF 4.18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第三代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拉西地平、氨氯地平对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拉西地平、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载体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5.26×10-5mmol/L、1.58×10-4mmol/L、3.16×10-4mmol/L)和氨氯地平(5.26×10-6mmol/L、1.58×10-5mmol/L、3.16×10-5mmol/L)共同孵育45 min,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a共同孵育6 h,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显著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氨氯地平在低浓度时无明显抑制作用,但中、高浓度时可明显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拉西地平和氨氯地平均能够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诱导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但拉西地平的抑制作用强于氨氯地平,可能与其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有关。

    • >外刊摘译
    • 口服小剂量大麻延缓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005, 13(5):578-578.

      摘要 (989) HTML (0) PDF 1.10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它是导致西方国家中风和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大麻衍生物,例如四氢大麻酚能调节免疫功能,因此它有可能成为治疗炎症疾病的药物。我们在动脉粥样硬化老鼠模型中研究了血氢大麻酚的药效。口服血氢大麻酚[1 mg/(kg·d)]能明显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有效剂量比血氢大麻酚精神调节有效剂量低。而且,我们检测了大鼠和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B2受体(表达在免疫细胞上大麻的主要受体)。从用血氢大麻....

    • >实验研究
    • 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

      2005, 13(5):579-582.

      摘要 (1156) HTML (0) PDF 4.28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16);②对照组(n=16);③补阳还五汤组(n=16)。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48 h后干湿重法测定缺血脑组织含水量,经股静脉注射伊文思蓝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取缺血脑组织提取总RNA和蛋白质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杂交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转录及表达情况,同时电镜观察血脑屏障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48 h,对照组缺血侧脑含水量明显升高,伊文思蓝含量也明显增加,电镜观察发现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转录与表达也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而应用补阳还五汤处理的大鼠其缺血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减少,缺血侧伊文思蓝含量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0.05),同时电镜观察到血脑屏障的破坏减轻,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转录和表达来实现的。

    • 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2005, 13(5):583-585.

      摘要 (1067) HTML (0) PDF 3.27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吸烟量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初步探讨吸烟导致脑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健康Wistar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短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小量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9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正常对照组及非吸烟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极少,余各组有不同程度表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烟可致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且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的增加表达增多,戒烟后表达下降。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吸烟时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增加可能是吸烟致脑梗死的主要途径之一。

    • >临床研究
    •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载脂蛋白的变化

      2005, 13(5):586-587.

      摘要 (1085) HTML (0) PDF 2.96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与血清中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变化。方法脑梗死患者110名,对照组60名,收集脑脊液及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用酶法测定;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氧化酶法测定,载脂蛋白E及脂蛋白(a)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脑梗死组脑脊液中脂蛋白(a)、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E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及<0.05),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载脂蛋白A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与血清中,各项指标间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梗死组脑脊液中脂蛋白(a)、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E明显高于对照组,TC、TG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明显高于对照组,载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清中脂类无相关关系。

    • >外刊摘译
    • Cystatin C缺陷促进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弹力板降解和主动脉扩张

      2005, 13(5):588-588.

      摘要 (991) HTML (0) PDF 1019.70 K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均涉及了动脉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水解。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能有效降解弹性蛋白和胶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处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增加而其内源性抑制剂cystatin C减少,提示该失衡有利于动脉壁基质降解。本实验直接验cystatin C表达减少将改变动脉结构这一假说。Cyst C-/-小鼠和载脂蛋白E-/-小鼠杂交得到cystatin C载脂蛋白E双基因缺陷小鼠。载脂蛋白E-/-小鼠在喂食致动脉粥样....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多态性

      2005, 13(5):589-592.

      摘要 (1069) HTML (0) PDF 4.25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2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7例)及31例正常对照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型,并运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双侧颈动脉。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2G/2G型、2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颈动脉脂质型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2G/2G型、2G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纤维型和钙化型斑块,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因分布存在不同。2G/2G型、2G等位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可能有关。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临床分析

      2005, 13(5):593-596.

      摘要 (1159) HTML (0) PDF 3.87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5月期间281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静脉溶栓、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比较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接受静脉溶栓、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患者分别为51例、182例、34例、14例,接受再灌注治疗以男性为主,常伴有糖尿病史,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年龄偏小。心肌梗死部位无差异性,发病至入院时间无差异性,入院至再灌注治疗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冠状动脉造影示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补救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冠状动脉搭桥组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狭窄程度、病变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病变血管数有明显差异(p<0.001),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住院期间仅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有4例行再次血运重建,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发生率无差异性,但四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21例患者失访,随访期间四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因支架内再狭窄分别有6例和9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切割球囊+支架植入术。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应重视对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开展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急症冠状动脉搭桥术。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8.2%),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 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组成及含量

      2005, 13(5):597-600.

      摘要 (986) HTML (0) PDF 3.77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含量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双向电泳—免疫印迹检测法分析132例Ⅳ型高脂血症患者和163例正常对照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的组成及含量。结果与血脂正常组比较,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前β1-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3a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2a、高密度脂蛋白2b含量显著降低(p<0.01)。无论是血脂正常者还是Ⅳ型高脂血症患者,女性前β1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3b含量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2b则显著高于男性(p<0.01)。相关分析发现,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甘油三酯、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前β1-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3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2b、高密度脂蛋白2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Ⅳ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颗粒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大颗粒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表明高密度脂蛋白成熟代谢过程受阻,胆固醇逆向转运作用减弱;此外,与男性相比,无论是血脂正常者还是Ⅳ型高脂血症患者,女性小颗粒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少而大颗粒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多。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05, 13(5):601-603.

      摘要 (1163) HTML (0) PDF 2.91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分子物质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进的紫外吸收法测定8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9、8例正常妊娠妇女及66例正常非妊娠妇女血浆中分子物质含量。结果正常非妊娠妇女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2.23±0.2 ku/L;正常妊娠妇女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2.25±0.23 ku/L,分娩后为2.24±0.24 ku/L;统计全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3.06±0.29ku/L,分娩后为2.86±0.26 ku/L。其中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2.72±0.21 ku/L,分娩后48 h为2.55±0.19 ku/L;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2.97±0.25 ku/L,分娩后48 h为2.76±0.23 ku/L;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为3.20±0.34 ku/L,分娩后48 h为3.12±0.30 ku/L。说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比正常非妊娠妇女及正常妊娠妇女分娩前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在轻、中、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之间,血浆中分子物质有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中分子物质水平越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越重;三种类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后48h其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都有所回落,分娩前后的血浆中分子物质有显著性差别(p<0.05)。正常妊娠妇女及正常非妊娠妇女血浆中分子物质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中分子物质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学有关,中分子物质可作为判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程度的指标之一。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05, 13(5):604-606.

      摘要 (1066) HTML (0) PDF 3.25 M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检测大连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外显子B的Pro12Ala变异。结果在动脉粥样硬化组、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对照组中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Pro/Pro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61、0.896及0.892,Pro/Ala分别为0.039、0.104及0.108,Ala/Ala均为0,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Pro12Ala变异在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间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407,P=0.096)。结论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2基因Pro12Ala变异与2型糖尿病及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 他汀类药物减少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及意义

      2005, 13(5):607-609.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22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减少再狭窄的作用并阐明各种血脂指标水平的变化在其中的意义。方法对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在术后3~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9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再狭窄判定标准为原支架内管径狭窄≥50%。首次入院时及复查造影前1天空腹测定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行统计分析。结果他汀组及对照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0.1%和26.3%(p<0.05)。两组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及载脂蛋白B(p<0.05)差异显著。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再狭窄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值与再狭窄程度明显相关(r=0.207,p<0.05)。其余血脂指标水平变化与再狭窄程度间无相关关系(均p>0.05)。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非血脂类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随访时各项血脂指标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随访时所有血脂指标中只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方程。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减少再狭窄的发生,这一作用可能与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有关。

    •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05, 13(5):610-612.

      摘要 (1095) HTML (0) PDF 3.14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并进行随访,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患者平均2年随访期间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以及再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73例(55%)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59例(45%)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患高血压比例、冠心病家族史、患糖尿病比例以及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0.01);两组疾病临床表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特征无差异(p>0.05)。两组介入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期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事件分别为0、2和12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1和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9.4%比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颈动脉超声阳性(Or=5.22,95%CI为1.34~10.25,P=0.005)是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早发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近期预后有预测价值,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

    • 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

      2005, 13(5):613-617.

      摘要 (1068) HTML (0) PDF 6.42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血清瘦素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和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发生机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98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瘦素、尿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胰岛素、血清与尿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结果女性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01)。高血压患者中糖耐量减低者的血清瘦素水平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3.6±8.0μg/L比3.87±1.48μg/L和18.8±12.5μg/min比5.47±2.19μg/min,p<0.05)及糖耐量正常者(13.6±8.0μg/L比6.08±2.03μg/L和18.8±12.5μg/min比10.0±5.2μg/min,p<0.05),低于合并糖尿病者(13.6±8.0μg/L比16.6±8.7μg/L和18.8±12.5μg/min比30.5±12.3μg/min,p<0.05)。其中肥胖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者(15.1±9.0μg/L比11.6±6.0μg/L,p<0.05)。尿微量白蛋白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尿白蛋白正常者(16.0±9.9μg/L比11.7±5.6μg/L,p<0.05)。本实验在控制了性别和体质因素后,糖耐量减低组的血清瘦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r=0.543,p<0.001)、尿β2微球蛋白(r=0.337,p<0.01)、血清β2微球蛋白(r=0.230,p<0.05)、脉压(r=0.364,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r=0.325,p<0.01)、空腹胰岛素(r=0.302,p<0.01)和收缩压(r=0.290,p<0.01)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Backward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尿白蛋白排泄率、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脉压与血清瘦素相关最显著。结论性别和体质指数是影响瘦素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血压患者中合并IGT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阶段可能已存在早期肾功能损伤。

    • >外刊摘译
    • 动脉粥样硬化中血小板和趋化因子协同致病作用

      2005, 13(5):618-618.

      摘要 (945) HTML (0) PDF 1.11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血小板不但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主要内在机制与血小板和趋化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新生内膜形成:(1)血小板可诱导血管壁多种细胞分泌趋化因子。(2)与主要激动剂相结合,某些趋化因子可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3)活化的血小板可释放趋化因子及前体,并使之沉积于血管细胞表面,后者可促进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细?...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对氧磷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2005, 13(5):619-622.

      摘要 (1087) HTML (0) PDF 4.15 M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对氧磷酶基因-162A/G-、909C/G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对氧磷酶1基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对氧磷酶1-162A/G多态性位点在正常对照组中AA、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47、0.203、0.750和0.148、0.852,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总体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对氧磷酶1-909C/G多态性位点在正常对照组中CC、CG、GG基因型频率及C、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58、0.523、0.219和0.520、0.480,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冠心病不随两个多态性位点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未发现对氧磷酶1-162A/G和对氧磷酶1-909C/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冠心病相关联,对氧磷酶1-162A/G和对氧磷酶1-909C/G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的影响无协同性。

    • 脑内明显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21例临床分析

      2005, 13(5):623-626.

      摘要 (1105) HTML (0) PDF 3.68 M (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明显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的临床及磁共振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1例明显扩张血管周围间隙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和癫痫较为多见,多合并高血压病及脑血管疾病;明显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在磁共振上按解剖部位可分为3型:1型血管周围间隙位于基底节,2型位于半卵圆区,3型位于其他部位;在形态学上可归纳为四种形式:单发囊型、局限簇集型、单侧为主的密集囊型以及蜘蛛网型。结论明显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的磁共振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痛和癫痫与本病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2005, 13(5):627-629.

      摘要 (1019) HTML (0) PDF 3.08 M (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6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吡格列酮组(n=34)和安慰剂组(n=34),治疗3个月后,应用B超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小(p<0.01),餐后2 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益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 经颅多普勒评估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2005, 13(5):630-632.

      摘要 (1103) HTML (0) PDF 3.54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

      2005, 13(5):633-635.

      摘要 (1089) HTML (0) PDF 3.25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影响。方法将8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辛伐他汀20 mg组29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31例,在入院第2天和在平均治疗8天以后清晨空腹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的组织因子活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水平。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的两个组组织因子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从0.47±0.58 IU/L下降到0.20±0.30 IU/L和从0.59±0.77 IU/L下降到0.36±0.55 IU/L(p<0.05),对照组组织因子活性无变化;辛伐他汀40 mg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水平增高,从263±203μg/L增加到369±279μg/L(p<0.05),但其他两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在治疗前后无差异。结论20 mg和40 mg辛伐他汀短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能使组织因子活性降低,40 mg辛伐他汀治疗时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水平增高,提示他汀对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作用可能是其抗栓机理之一。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

      2005, 13(5):636-637.

      摘要 (1064) HTML (0) PDF 3.39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的方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者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服二甲双胍(0.75~1.00 g/天)治疗3个月后的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4.1±5.7μmol/L)高于对照组(9.5±3.4μmol/L,p<0.01),并且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明显正相关(p<0.05),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1.6±4.7μmol/L)比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二甲双胍治疗后可降低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外刊摘译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的治疗新效应:刺激内皮祖细胞

      2005, 13(5):638-638.

      摘要 (1217) HTML (0) PDF 1.25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体血液循环中内皮祖细胞与内皮功能失调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该项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影响。采用前瞻性双盲平行研究法将1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奥美沙坦(40 mg)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均测定循环中CD34+造血祖细胞(流式细胞术)和内皮祖细胞(体外测定)计数。为证实上述结果,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验:予20名2型糖尿病患者300 mg依贝沙坦治疗12周。与3....

    • >临床研究
    • 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分析

      2005, 13(5):639-640.

      摘要 (1248) HTML (0) PDF 3.21 M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评价肾动脉介入治疗对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的影响。方法统计并分析65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共75支肾动脉支架术术前及术后的有关血压及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75例肾动脉狭窄支架术成功率达100%。手术24 h后血压较术前显著下降,并在术后3月内保持稳定。术后(出院前)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及肾素水平明显下降。肾脏形态变化不大。术后24 hβ2微球蛋白较术前轻度升高,尿常规检查阳性者亦较术前增多。结论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对血压的控制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术后短期内介入治疗可能仍有副作用。

    • >外刊摘译
    • 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间叶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2005, 13(5):641-641.

      摘要 (939) HTML (0) PDF 1.10 M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新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间叶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包括单核细胞在内的数种细胞的潜力。作者推测移植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间叶干细胞能通过血管新生挽救局部缺血心肌,从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法与结果:采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腺病毒载体转染培养的Lewis大鼠的间叶干细胞。分别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LacZ的间叶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转染LacZ的间叶干细胞(对照组),以及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基组)注?...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的临床意义

      2005, 13(5):642-643.

      摘要 (1167) HTML (0) PDF 2.13 M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评估其对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根据NYHA标准分为心功能Ⅰ~Ⅳ级,采用免疫荧光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水平,彩色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析B型钠尿肽的水平与不同病情的关系。结果B型钠尿肽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它与心功能级别、冠状动脉的病变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B型钠尿肽是检测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指标,对临床病情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研究简报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05, 13(5):644-645.

      摘要 (1117) HTML (0) PDF 2.04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29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7±0.52 g/L,心肌梗死者为2.23±0.45 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0±0.22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8±0.45 g/L降至0.52±0.22 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5±0.50 g/L降至1.77±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 >文献综述
    • 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5, 13(5):646-648.

      摘要 (1039) HTML (0) PDF 3.67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降脂药物,其通过调控细胞外的刺激信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和细胞核内的基因转录的活化等多个信号传导环节,影响小三磷酸鸟苷结合蛋白、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途径的活性,增加一氧化氮水平并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从而阻止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脏疾病的死亡率。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为心肌肥厚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骨髓成体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细胞替代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05, 13(5):649-651.

      摘要 (1059) HTML (0) PDF 5.09 M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髓成体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疾病细胞替代治疗中已经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但目前干细胞移植还存在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将来成体干细胞移植用于临床还有赖于干细胞体内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和大规模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

    • >外刊摘译
    • 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的肺炎衣原体相关

      2005, 13(5):652-652.

      摘要 (959) HTML (0) PDF 1.13 M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肺炎衣原体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研究了31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肺炎衣原体抗原及其基因组DNA、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表达和转录。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确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肺炎衣原体抗原的存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生成有着明显的相关性(P=0.001)。而且,斑块内肺炎衣原体抗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定量分析也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

    • >文献综述
    • 一种新的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胍丁胺

      2005, 13(5):653-654.

      摘要 (992) HTML (0) PDF 3.76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胍丁胺是精氨酸的代谢物之一,近些年来发现胍丁胺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舒张血管以及抗炎症等作用,提示胍丁胺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以内皮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并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治疗相关疾病。本文就当前有关胍丁胺在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对氧磷酶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2005, 13(5):655-658.

      摘要 (943) HTML (0) PDF 4.45 M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氧磷酶1是一种高密度脂蛋白相关性酯酶,能催化磷酸酯健水解,降解有机磷酸酯,芳香羧基酯和氧化磷脂等多种物质。它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使其不受氧化修饰,降低体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因此,目前认为,对氧磷酶1在有机磷中毒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和血清活性的可能调节因素等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进展。

    • 载脂蛋白M的研究进展

      2005, 13(5):659-660.

      摘要 (996) HTML (0) PDF 3.34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载脂蛋白M是分子量为26 kDa的糖蛋白,在血浆中,主要存在于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M是非典型的载脂蛋白,根据其基本结构,认为它属于Lipocalin家族。Lipocalin含有一个β平行桶状三级结构,能够运输疏水小分子复合物。载脂蛋白M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仅在肝脏和肾脏表达,然而它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其功能可能与肝脏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参与胆固醇逆转运。

    • >外刊摘译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脱颗粒与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进展相关

      2005, 13(5):661-661.

      摘要 (1188) HTML (0) PDF 1.03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血小板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并发血栓中是否起关键作用。我们随访了105个2型糖尿病患者1年内全身血小板活化与颈动脉壁增厚的关系。在研究开始和1年后分别两次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通过血小板活性免疫标记物(CD62p,CD63,CD40L)和流式细胞计数评价血小板活性。发现该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55.2%,1年内血小板脱颗粒(CD63和CD40L)与内膜中膜厚度的增厚相关(CD63:r=0.231,p=0.022;CD40L:r=0.230,P=....

    • >文献综述
    •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各亚型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2005, 13(5):662-665.

      摘要 (1013) HTML (0) PDF 6.36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量资料证实转录因子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系核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作为配体活化的转录因子,最初被发现能够调节各种代谢通路。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γ和β/δ各亚型的配体衍化物有60%~80%的同源性,但其配体和靶基因的特异性显著不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各亚型在组成血管壁的各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具有抗炎和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特性。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表明活化的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β/δ激动剂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有何作用。认识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激动剂的血管保护作用并在心血管病高危患者中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外刊摘译
    • 载脂蛋白M参与前β高密度脂蛋白形成、胆固醇流向高密度脂蛋白,并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05, 13(5):666-666.

      摘要 (889) HTML (0) PDF 1.16 M (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在于它能介导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即把胆固醇从外周转运到肝脏降解和排泄。我们进行了载脂蛋白M缺陷鼠的研究(载脂蛋白M是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成分之一),发现尽管高密度脂蛋白转化为前β高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减弱,胆固醇却依然可在高密度脂蛋白大颗粒(高密度脂蛋白1)中蓄积。载脂蛋白M缺陷鼠体内缺乏前β高密度脂蛋白,前β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类贫脂的载脂蛋白,是外周细胞胆固醇的关键接受体。体外....

    • >文献综述
    • 异构前列腺素与临床氧化应激性损伤疾病

      2005, 13(5):667-669.

      摘要 (906) HTML (0) PDF 3.70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构前列腺素是花生四烯酸的过氧化产物,组织产生后进入循环血液,经肾脏由尿中原形排出,在血液或尿液中能存留较长时间,不受体外氧化物质的影响而能较准确地反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其与血栓素受体:血栓素A2/前列腺素H2(TP)类似物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激活等生物效应,在临床氧化应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适当的生活方式或予以抗氧化物质能显著减少异构前列腺素的产生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 >短评
    • α玉米赤霉醇——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的植物雌激素

      2005, 13(5):670-672.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91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α玉米赤霉醇是α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产物。α玉米赤霉烯酮于1962年被发现,具雌激素样效应,但科学家认识不一,有的已将其用作动物促生长剂,证实α玉米赤霉醇比α玉米赤霉烯酮更安全有效;有的则视为“污染物”。1980年起我国学者证实α玉米赤霉烯酮为冬小麦春化的关键物质,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内源激素,并非“污染物”。1996年我们首次进行α玉米赤霉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证实α玉米赤霉醇有明显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副作用比雌激素明显减少。我们呼吁医学界重视对其的研究,尽快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这可能是关系造福人类健康的大事。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