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Carriporide对高脂饮食所致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

      2002, 10(1):1-5.

      摘要 (1128) HTML (0) PDF 4.99 M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钠-氢交换体是否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高脂饮食诱导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上观察了选择性钠-氢交换抑制剂Cariporide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2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每天口服Cariporide0.1mg/kg。在高脂饲养前、治疗第5和第10周分别称重和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周后处死动物,取出主动脉弓和心脏等,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发现,对照组胸主动脉内膜表面光滑完整,光镜和电镜下内膜、内膜下层及中层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动脉内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管腔变窄,内膜下及中膜有大量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内弹力膜水肿,结构破坏。治疗组除一例发现主动脉管腔内膜有一隆起病灶外,其余兔主动脉内膜无明显损伤,内膜下层只有少量脂质侵入,内弹力膜完好,平滑肌细胞接近正常。此结果提示,Cariporide能明显减轻高脂饲料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此作用与血脂水平无关

    • 不同重复序列缺失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转染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与β-极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效应

      2002, 10(1):6-9.

      摘要 (1095) HTML (0) PDF 4.21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配体结合域中8个重复序列在结合脂蛋白中的作用,利用基因缺失诱变的方法,构建了不同重复序列缺失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失突变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各重组体转移至体外培养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转染细胞与DiI标记的β极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实验发现:重复序列1,2缺失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合β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粘着斑激酶在一氧化氮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02, 10(1):10-12.

      摘要 (1114) HTML (0) PDF 2.98 M (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粘着斑激酶在一氧化氮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应用脂多糖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内源性一氧化氮或加入可释放外源性一氧化氮的硝普钠,进行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及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内源性一氧化氮还是体外补充的外源性一氧化氮均可显著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且其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强度与培养基中的NO-2含量呈正相关;证实在一氧化氮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Bcl2和粘着斑激酶基因表达活性的明显下降。提示粘着斑激酶可能参与一氧化氮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过程,一氧化氮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Bcl2和粘着斑激酶基因表达有关

    • 天然及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2002, 10(1):13-15.

      摘要 (1040) HTML (0) PDF 2.99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天然及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否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使内皮细胞分别暴露于上述脂蛋白后,用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发现,培养的内皮细胞能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RNA,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的积分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发现,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RNA的积分吸光度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2倍。免疫细胞化学发现,两脂蛋白组内皮细胞胞浆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蛋白表达(棕色颗粒)的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方差分析表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天然及氧化型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可诱导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高水平的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RNA和蛋白,通过促进单核细胞迁入内膜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 全反式维甲酸对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和内皮再生的影响

      2002, 10(1):16-18.

      摘要 (1027) HTML (0) PDF 3.06 M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再生和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制作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剥脱模型,将12只血管损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腹腔内注射脂肪乳剂(1mL/d),全反式维甲酸组(n=6)腹腔内注射溶解于脂肪乳剂的全反式维甲酸[4μg/(g·d)],球囊损伤14天后,采用原位灌注固定取材,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组球囊损伤血管段的内皮再生面积大于对照组,而新生内膜形成面积小于对照组。结果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具有促进损伤血管内皮再生和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

    • 半边莲不同组分对内皮细胞内皮素及内皮源一氧化氮合酶代谢的影响

      2002, 10(1):19-22.

      摘要 (973) HTML (0) PDF 3.66 M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半边莲对动脉内皮保护作用的有效成分,提取半边莲两种不同组分用于高脂血症大鼠,观察对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和内皮源一氧化氮合酶代谢以及对动脉内皮功能和形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脂血症大鼠应用半边莲B001组分60天后,血浆内皮素浓度和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素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高脂未用药组(P<0.05),血浆内皮源一氧化氮合酶浓度显著高于高脂未用药组(P<0.05),且动脉内皮损伤减轻,但血脂无明显变化。应用半边莲A001组分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浓度、内皮素和内皮源一氧化氮合酶无明显变化。结果提示,半边莲B001使高脂血症时内皮细胞、内皮素合成及释放减少,并可促进内皮源一氧化氮合酶的合成,缓解高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2002, 10(1):23-25.

      摘要 (1019) HTML (0) PDF 3.11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是否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把体外培养的猪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与15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孵育72h,分别使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细胞核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别凋亡细胞。结果发现,15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72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染色质高度凝集,有核碎裂现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染色质固缩,核变小;流式细胞术鉴别为凋亡细胞。此结果提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凋亡,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

    • 洛伐他汀能下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表达(英文)

      2002, 10(1):26-29.

      摘要 (1084) HTML (0) PDF 3.75 M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和摄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方法用TRIzol试剂常规方法提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含量,检测125I标记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放射活性法来确定内皮细胞摄取率,分光光度法测量乳酸脱氢酶含量。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1、10和50μmol/L洛伐他汀孵育48h后,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84%、69%和48%;与10μmol/L洛伐他汀孵育24、48和96h后,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mRNA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的82%、69%和52%。洛伐他汀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减少,对乳酸脱氢酶含量没有影响。结论洛伐他汀能降低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mRNA的表达和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

    • 天然及氧化型脂蛋白(a)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2002, 10(1):30-33.

      摘要 (1017) HTML (0) PDF 3.96 M (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脂蛋白(a)及氧化型脂蛋白(a)在巨噬细胞上的结合和降解途径,将生物素标记的脂蛋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结合和竞争性结合试验。结果发现,脂蛋白(a)能以一定的亲和力、可饱和性地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脂蛋白(a)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这种结合。脂蛋白(a)经氧化修饰后,与巨噬细胞的结合量显著增加。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不能有效竞争氧化型脂蛋白(a)的结合,而氧化型脂蛋白(a)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有效的竞争性抑制剂。提示脂蛋白(a)主要经清道夫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氧化型脂蛋白(a)除经清道夫受体介导外,可能还通过其它特异性受体与巨噬细胞表面结合。

    • 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02, 10(1):34-37.

      摘要 (1101) HTML (0) PDF 4.30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及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将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分为普伐他汀组(每天10mg/kg)、辛伐他汀组(每天5mg/kg)和阳性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从主动脉血管根部连续切片,常规HE染色,计算机图像扫描,分析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和斑块占管腔面积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杂交方法测定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结果发现,除降胆固醇作用外,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皆延缓斑块形成,与对照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比,用药组小鼠的主动脉粥样斑块明显缩小;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还明显抑制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其中2药对14和24周龄小鼠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34周龄小鼠。结果提示,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延缓或缩小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抑制或下调主动脉壁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其效果与降胆固醇作用不成比例,可能是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 氟伐他汀对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细胞增殖的影响

      2002, 10(1):38-40.

      摘要 (1050) HTML (0) PDF 3.10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氟伐他汀对兔髂动脉内皮剥脱后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细胞增殖的影响。将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n=28)和对照组(n=28),用球囊导管剥脱内皮及高胆固醇饮食造成动脉粥样损伤,分别在内皮损伤后1、2、4、8周处死动物并取髂动脉,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氟伐他汀对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的影响。结果发现,氟伐他汀组内膜中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氟伐他汀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膜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阳性细胞率与血小板衍生因子BB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7127(P<0.01)。提示氟伐他汀可能部分通过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合成和分泌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 预缺血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凋亡的影响

      2002, 10(1):41-43.

      摘要 (984) HTML (0) PDF 3.75 M (7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致凋亡作用和再灌注早期不同阶段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凋亡的关系及预缺血对凋亡的影响,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四组:缺血+1h再灌注组、缺血+2h再灌注组,缺血+3h再灌注组及预缺血组,观察分析心功能、梗死面积、中性粒细胞计数、心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凋亡指数等指标。结果发现,缺血再灌注明显引起心脏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凋亡,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预缺血明显减轻其损伤并抑制凋亡。心肌细胞凋亡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果提示,预缺血可通过减轻凋亡对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 高血压患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及洛伐他汀的干预(摘要)

      2002, 10(1):44-44.

      摘要 (836) HTML (0) PDF 848.27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拟在分析高血压患者sdLDL代谢特点,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物—洛伐他汀对高血压血脂异常时sdLDL变化的影响。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高血压患者132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2.8±9.82岁。入选时平均血压为145±9.1/92.5±8.4mmHg,均有高血压史5年以上,其中无合并症58例,伴Ⅱ型糖尿病74例。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标准,Ⅱ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8年糖尿病诊断标准。1.2方法血压及饮食控制2周并服洛?...

    • >流行病学研究
    • 人腹主动脉分支部内膜增龄性变化的超微结构

      2002, 10(1):45-47.

      摘要 (1015) HTML (0) PDF 3.07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选取出生1日至77岁之间各年龄段尸体解剖例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之分支部30例,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血流分流处尖端与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的增龄性变化。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血流分流处尖端的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平滑肌细胞由合成型变为收缩型,且数量减少,无一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随年龄增大而增厚,平滑肌细胞多保持合成状态,数量略增,出现脂质沉积、水肿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的增龄性变化是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学基础,很可能与此处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 中国人磷脂转运蛋白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2, 10(1):48-50.

      摘要 (913) HTML (0) PDF 2.75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中国人磷脂转运蛋白的基因结构、组成及特点,克隆了中国人磷脂转运蛋白基因。首先提取人胎肝组织总RNA,以此为模板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成功钓取了磷脂转运蛋白成熟肽基因片段,DNA序列分析所得基因片段由1428个碱基组成

    • >临床研究
    • 调脂药与叶酸、维生素B12对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疗效比较

      2002, 10(1):51-52.

      摘要 (1051) HTML (0) PDF 2.01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前后以及调脂药治疗高脂血症前后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应用舒降之及/或力平脂治疗高脂血症,应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测定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结果发现,经调脂药治疗后,血脂下降显著(P<0.05),同型半胱氨酸下降不显著(P>0.05);应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下降显著(P<0.001),血脂改变不显著。结果提示,调脂药降低血脂浓度,但对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不明显;叶酸、维生素B12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血脂作用不明显

    • 血脂康抑制高脂血症患者单核细胞粘附

      2002, 10(1):53-55.

      摘要 (1155) HTML (0) PDF 3.24 M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调脂药血脂康在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是否具有抑制粘附分子表达的作用。用血脂康治疗15例高脂血症,治疗4周前后用流式细胞仪双标法(CD11b/CD14)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以及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结果发现,治疗前后单核细胞表面CD11b的相对荧光强度和平均荧光强度均下降。淋巴细胞表面CD11b的相对荧光强度和平均荧光强度以及表达的百分率也降低。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从5.50%±2.30%降低到1.75%±0.85%(P<0.05)。CD11b单克隆抗体封闭后可以抑制其粘附。此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血脂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抑制粘附分子表达,发挥其降脂以外的作用。

    •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2002, 10(1):56-58.

      摘要 (2605) HTML (0) PDF 2.70 M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对2009例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测定禁食12h后静脉血清尿酸值及其它生物化学指标。结果发现,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显著高于正常冠状动脉组(369±97mmol/L比356±94mmol/L,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显著相关(χ2MH=4.364,P=0.037,OR值为1.2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酸增高病例数较正常冠状动脉组明显增多。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与冠心病(χ2wald=4.76,P=0.0292,OR值为0.999)和急性心肌梗死(χ2wald=23.48,P=0.0001,OR值为1.004)呈显著正相关。糖尿病或吸烟合并高尿酸血症时,OR值均明显升高。因此,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病显著相关,尤其当合并糖尿病或吸烟时该关系更为明显。

    • 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

      2002, 10(1):59-61.

      摘要 (1069) HTML (0) PDF 2.87 M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54例稳定型心绞痛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测定吸烟年限、血糖、收缩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无主要危险因子组(n=15)、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n=11)、合并糖尿病组(n=15)及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n=13),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类型和罹患支数,并应用逐步回归法研究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的关系。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和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较其它各组显著增高(P<0.05),B2、C型病变较无主要危险因子组多见(P<0.05),且三支病变显著增多;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与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5)。提示,血浆甘油三酯浓度越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越低;血糖浓度越高,冠状动脉狭窄度积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

    • 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2002, 10(1):62-64.

      摘要 (1014) HTML (0) PDF 3.16 M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选择高脂血症患者58例(男性35例,女性23例),予氟伐他汀40mg口服,每晚一次,一周后改为20mg,每晚一次,疗程6~8周。分别观测治疗前后血脂及细胞粘附分子的情况。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明显降低(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不明显。此结果提示,氟伐他汀不但能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而且能降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

    • >方法学研究
    • DiI标记脂蛋白改良法的建立

      2002, 10(1):65-68.

      摘要 (1055) HTML (0) PDF 3.48 M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进脂蛋白的荧光标记方法,本实验采用经超速离心后的离心管底层血清取代商品化的去脂血清作为脂蛋白标记时的介质,与荧光染料DiI混合孵育。经超速离心分离后获得DiI标记的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β极低密度脂蛋白。本方法在标记过程中不用去脂血清,降低了标记成本并缩短了超速离心时间。配体与受体结合实验结果发现,用本方法标记的脂蛋白能以可饱和方式结合体外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中国仓鼠卵母细胞。表明本方法标记的脂蛋白保持了正常脂蛋白的配体功能,适用于脂蛋白受体的研究

    • 大鼠血管内皮铺片方法的改进

      2002, 10(1):69-70.

      摘要 (885) HTML (0) PDF 1.83 M (8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往的内皮铺片法提供了研究内皮细胞的有力工具,但该法存在步骤过于烦琐,制备的内皮铺片质量不稳定等缺点。采用灌流固定,将内皮剥离后的诸多步骤简化为转膜与烤片2步,不仅大大缩短了时间,而且使铺片质量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

    • >研究简报
    • 维生素C对吸烟者慢性内皮功能失调的作用

      2002, 10(1):71-72.

      摘要 (1058) HTML (0) PDF 1.94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抗氧化剂治疗能否改善吸烟者的内皮功能,将46例健康男性吸烟者随机分为维生素C组(n=23)和安慰剂组(n=23)。维生素C组口服维生素C1g/d,连续30天,服药期间不中断吸烟。选择11例健康男性非吸烟者作为对照组。于基础状态及治疗后30天测定受试者血浆抗坏血酸浓度及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发现,与非吸烟者比较,健康男性吸烟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下降,且血浆抗坏血酸浓度降低(P<0.01)。经维生素C治疗后,维生素C组血浆抗坏血酸水平升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增加(P<0.01),而安慰剂组抗坏血酸水平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均无明显改变。提示健康吸烟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抗氧化剂维生素C治疗能够改善吸烟者内皮舒张功能。

    • >短篇报道
    •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新生

      2002, 10(1):73-73.

      摘要 (1410) HTML (0) PDF 1.05 M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将其注射入实验兔缺血心肌内,观察其促冠状动脉血管新生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制备从人胎肝组织抽提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到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克隆于表达载体Pkk2233,转染工程菌(pBV220bFGF)DH5α,经诱导表达及超声破碎纯化后,得到纯度高达99%的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分组?...

    • >病例报道
    • 头颈部超声诊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并颅内盗血一例

      2002, 10(1):74-74.

      摘要 (930) HTML (0) PDF 2.03 M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患者,男,65岁,因眩晕一周就诊。患者一周前晨起时突然感觉头晕,有旋转感,伴恶心,无呕吐,无头痛,无意识障碍及四肢抽搐,持续约10min好转,其后在转颈时又发生眩晕2次,伴恶心,无其它伴随症状,均可缓解。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高血脂病史5年和糖尿病病史8年。1.2检查体格检查血压170/110mmHg,双侧颈动脉区闻及明显收缩期杂音,神经系统体查无明显阳性体征,颅脑CT检查无异常。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显?...

    • >临床研究
    •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关系(摘要)

      2002, 10(1):75-75.

      摘要 (934) HTML (0) PDF 1.01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对象与方法冠心病组选择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住院冠心病患者57例,均不伴其它严重心、肝、肾、肺、脑及糖尿病,其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61~76岁(平均67.9岁);包括稳定性心绞痛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5例。健康对照组选择排除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营养不良的健康志愿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5.8岁)。所有受检对象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加入相应试剂,分离出血浆及血....

    • >文献综述
    • 载脂蛋白C研究进展

      2002, 10(1):76-79.

      摘要 (1011) HTML (0) PDF 6.33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载脂蛋白C是血浆中一组水溶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分布在乳糜微粒、极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其生理功能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载脂蛋白C在脂蛋白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载脂蛋白CⅠ、CⅡ、CⅢ和CⅣ的结构功能、基因缺陷和基因多态性,以及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 脂蛋白(a)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02, 10(1):80-82.

      摘要 (901) HTML (0) PDF 3.62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蛋白(a)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从其结构特点和遗传特性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脂蛋白(a)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单核—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2002, 10(1):83-84.

      摘要 (867) HTML (0) PDF 3.31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粘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并进而进入动脉内膜,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单核—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两种细胞的功能。

    • 载脂蛋白AⅣ研究进展

      2002, 10(1):85-88.

      摘要 (874) HTML (0) PDF 4.75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载脂蛋白AⅣ相对分子质量46000,由396个氨基酸组成,正常人血浆载脂蛋白AⅣ浓度为13.0~20.0mg/dL,半衰期18~27h,降解速率8.69mg/(kg·d)。有5个等位蛋白,其中载脂蛋白AⅣ1和载脂蛋白AⅣ2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高。载脂蛋白AⅣ在肝和肠中合成,其合成受脂肪吸收的调节,载脂蛋白AⅣ合成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淋巴或血循环,其后很快进入d>1.006g/mL部分。在饥锇状态下,95%以上的载脂蛋白AⅣ呈游离状态。血浆载脂蛋白AⅣ的重分配存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依赖的和脂蛋白脂酶依赖的动力学关系。载脂蛋白C可以修饰载脂蛋白AⅣ与乳糜微粒和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的结合。载脂蛋白AⅣ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途径代谢,在促进胆固醇流动和甘油三酯代谢中起重要的作用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